[发明专利]用卷针作正负电极的卷绕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0056.7 | 申请日: | 200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2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山;刘立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东山;刘立君 |
主分类号: | H01M10/40 | 分类号: | H01M10/40;H01M10/38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卷针作 正负 电极 卷绕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卷绕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 法。
背景技术
电动设备如电动自行车、电动启程等需要用到各种容量的动力型锂离 子二次电池。与现有产品化的铅酸、镍镉、镍氢等二次可充电电池相比较,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比能量、循环寿命等主要性能指标是最好的。但已有的 锂离子电池存在大电流放电能力较差、生产过程废品率较高,微短路现象 经常发生而导致荷电保持能力差等缺陷,这些缺陷至今困扰着大容量型锂 离子电池的发展。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复杂繁多,最初的经典结构为:正、负极 片采用铜箔、铝箔或铜网、铝网等作为集流体,把正极活性材料涂敷于铝 箔两面(或铝网的内部和表面),然后把相同尺寸的正、负极片和隔膜按照 正极/隔膜/负极/隔膜层叠放置构成电芯,重叠的层数取决于极片面积和电 池的设计容量。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由其结构所带来的缺点主要有:1)生成 过程的装配效率极低;2)难以保证正、负极装配的准确对位,导致电池容 量发挥的损失,由此也难以保证产品性能的一致性;3)层叠的极片边长过 长,由于边缘毛刺的存在,过长的极片变长容易造成正负极之间的短路。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型的电池结构来促进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卷针作正负电极的卷绕式锂离子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卷针作正负电极的卷绕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电池壳体、设 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正极片、负极片以及电隔离所述正、负极片的隔膜,其 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内的卷针,所述正、负极片和隔膜 卷绕在所述卷针上,所述卷针有电隔离地设置的电池的正、负电极。
优选地,
所述卷针中间为绝缘材料,所述正、负电极导电材料分别设置在所述 卷针轴向的两个端点处。
所述正、负极片各包括涂料部和非涂料部,所述正、负极片的所述非 涂料部分别位于所述正、负极片沿卷绕方向的两相对侧的边缘,并分别与 所述正、负电极在多处形成电连接。
所述卷针为空心的。
所述卷针为圆筒状的。
所述卷针为绝缘材料制成。
一种用卷针作正负电极的卷绕式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 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1、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上分别涂敷正、负极活性材料;
B1、将所述正极片、负极片以及电隔离正、负极片的隔膜卷绕在卷针 上以绕制成卷芯;
C1、将电池的正、负电极电隔离地设置在所述卷针上;
D1、将所述卷芯连同所述卷针安装在电池壳体内。
优选地,
所述步骤A1中,在所述正、负极片沿卷绕方向的两相对侧的边缘上 分别留出空白的非涂料部,所述步骤C1中,在所述卷针轴向的两个端点处 设置所述正、负电极,利用所述正、负极片的非涂料部形成多个正、负极 耳并将其分别电连接至所述正、负电极。
本发明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在本发明的卷绕式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正极片、负极片以及正、负极 片之间的隔膜卷绕在卷针上形成卷芯,对于每一个电池,卷针是与卷芯一 同保留于电池壳体内的,与以往锂离子电池不带卷针的电芯结构相比,本 发明的电池由于增设了作为固定物的卷针,易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工 装,能保证电池正、负极装配时的准确对位,从而提高装配效率以及产品 性能的一致性。
由于卷针的存在,可利用卷针电隔离地引出电池的正、负电极,如采 用塑料卷针并将正、负电极设置在卷针轴向相对的两个端点上;进一步的, 将正、负极片沿卷绕方向的两相对侧的边缘保留为空白的非涂料部,多层 卷绕后,使利用正、负极片的非涂料部形成的多个极耳可以很方便地电连 接至该卷针上的正、负电极,利用卷针巧妙设计的多极耳体系,提高了电 流的通过能力,增强了大电流放电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东山;刘立君,未经李东山;刘立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00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器
- 下一篇:可在线编程与调试的单片机实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