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滑动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轴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9056.1 | 申请日: | 200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1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龙坦桐;南波聪;安信行;向井一马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F16C17/00 | 分类号: | F16C17/00;F16C33/24;B32B3/2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姚晖;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动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以及 轴承 装置 | ||
1.一种滑动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材料具有:
滑动面部件;
基材,其由与所述滑动面部件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
中间部件,其设在所述滑动面部件与所述基材之间,具有多个空间部;
接合部件,其将所述中间部件与所述基材接合;
通过使所述滑动面部件的一部分含浸在所述中间部件的所述空间部的一部分中,将所述滑动面部件接合在所述中间部件上;
通过使所述接合部件的一部分含浸在所述中间部件的所述空间部的剩余部分中,经由所述接合部件将所述基材接合在所述中间部件上;
所述中间部件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状的要素部件,在其表面或背面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多个以凸状隆起而在内侧形成空间部的突起部,并且在这些突起部上设有使所述要素部件的表面与背面连通的开口;
所述突起部的两端与要素部件一体地设置并且形成为直线状,在与所述直线正交的方向的所述突起部的下部,相互对置地设有使所述要素部件的表面与背面连通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周围与要素部件一体地设置并且形成为圆形状,在所述突起部的最突出的位置上,设有使所述要素部件的表面与背面连通的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一端侧与要素部件一体地设置,并且在另一端侧,相对于所述要素部件在相同的方向上设有使所述要素部件的表面与背面连通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是在要素部件的表面和背面的至少一个上以直线状或锯齿状配置相同或不同形状的多个突起部而构成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面部件由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材料、聚醚醚酮(PEEK)树脂材料、聚酰亚胺(PI)树脂材料、或者具备含有陶瓷纤维或粒子的填充材料的所述树脂材料的复合材料之中的任一种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件由具有比所述滑动面部件的熔点或熔融温度低的熔点的Sn类金属材料构成。
7.一种滑动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包括:使滑动面部件的一部分含浸在中间部件的空间部的一部分中,从而将这些滑动面部件与中间部件接合,使接合部件的一部分含浸在所述中间部件的空间部的剩余部分中,从而通过所述接合部件将所述中间部件与基材接合,由此来制造具有滑动面部件和由与所述滑动面部件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的所述基材的滑动材料,
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来制造所述滑动面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的接合体:
将所述中间部件设置在模具内的工序;
将所述滑动面部件的粉体插入到所述模具内的工序;
一边使所述滑动面部件的粉体的一部分含浸在所述中间部件的空间部的一部分中,一边将所述滑动面部件层叠在所述中间部件的表面上来成形成形体的工序;
将所述成形体加热烧成的工序。
8.一种滑动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包括:使滑动面部件的一部分含浸在中间部件的空间部的一部分中,从而将这些滑动面部件与中间部件接合,使接合部件的一部分含浸在所述中间部件的空间部的剩余部分中,从而通过所述接合部件将所述中间部件与基材接合,由此来制造具有滑动面部件和由与所述滑动面部件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的所述基材的滑动材料,
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来制造所述滑动面部件与所述中间部件的接合体:
将所述中间部件设置在模具内的工序;
将所述滑动面部件的固形物插入到所述模具内的工序;
在所述模具内将所述滑动面部件进行熔融加热的工序;
一边使所述熔融加热的所述滑动面部件的一部分含浸在所述中间部件的空间部的一部分中,一边将所述滑动面部件层叠在所述中间部件的表面上来成形的工序。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滑动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将片材状的接合部件载置在所述基材的表面上的工序;
将滑动面部件与中间部件的接合体载置在所述接合部件上的工序;
加热到所述接合部件的熔点,从而通过所述接合部件将所述基材与所述接合体接合的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905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诱导神经发生的氧化氮供体
- 下一篇:贴片机自动运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