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弧隔板和装备有该电弧隔板的电路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7147.1 | 申请日: | 2008-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2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埃里克·多梅珍;蒂里·贝克-卢卡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30 | 分类号: | H01H9/30;H01H9/34;H01H9/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青 |
地址: | 法国吕埃***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弧 隔板 装备 电路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装置领域,特别涉及能使直流电被中断的开关装置,尤 其是包括在0.5和150安培之间的低强度电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路断路器的电弧隔板,其包括由一堆去电离板形 成的灭弧室和由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界定的电弧形成室,所述电弧隔板装备 有至少设置在第一凸缘后的永久磁体。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路断路器,其包括可分离的触点和电弧隔板,以熄 灭打开所述触点时形成的电弧。
背景技术
电弧隔板的电弧形成室通常在触点区和灭弧室之间延伸。在触点区,由 于所述触点的分离使得电弧形成。时常地,一个触点是活动的,而另一个是 静止的。该触点区通常包括用于捕获电弧的装置,通常为电极或消弧角,其 有助于电弧离开触点和被移动到灭弧室。电弧通常在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两 个凸缘所界定的空间内移动,在触点区之间一直移动到灭弧室的去电离板。
当大于约150安培的高强度交流电或直流电产生中断时,通过电流在连 接到触点的一个导线内流动产生的电磁力通常足以推动电弧,并快速地将其 移动到灭弧室的去电离板。
然而,当低强度直流电发生中断时,电磁力通常不足以充分地推动电弧 并将其移动到去电离板。
法国专利申请FR2622736描述了一种电路断路器,其装备有电弧隔板, 该电弧隔板包括设置在电弧形成室的一个凸缘和电路断路器壳体的相邻壁 之间的永久磁体。该永久磁体使得低强度直流电的中断形成的电弧可被推 动。
这样的电弧隔板的一个缺点是永久磁体的磁场有时候不足以充分推动 电弧并移动电弧到灭弧室。而且,永久磁体产生的磁场可倾向于吸引电弧到 临近该磁体的凸缘并阻止其前进和排出到灭弧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提出一种用于电路断路器的电弧隔板来克服现有 技术的电弧隔板的缺点,该电弧隔板包括由一堆去电离板形成的灭弧室和由 设置成距离一纵向中间面基本相等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界定的电弧形成 室,所述电弧隔板装备有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凸缘后的永久磁体,该电弧形 成室包括第一增强的感应部、位于所述增强的感应部和灭弧室之间的转向 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弧隔板中:
-所述增强的感应部包括永久磁体的第一部分,其在所述感应部的纵向 中间面中产生磁场,使得电弧被推进,所述永久磁体的第一部分包括设置在 每个凸缘后的两个磁化部分,
-所述转向部包括永久磁体的第二部分,其在所述感应部的纵向中间面 中产生的磁场弱于由永久磁体的第一部分产生的磁场,且使得电弧相对于该 纵向中间面而转向。
第一和第二凸缘优选地被定位成大致与纵向中间面距离相等。有利地, 永久磁体的第一部分的两个磁化部分产生强度基本相等的磁场。有利地,永 久磁体的第一部分的两个磁化部分设置成关于电弧形成室的纵向中间面对 称。
根据一个实施例,永久磁体的第二部分的至少一个部分设置在第一凸缘 后,以使得所述部分产生的磁场大于永久磁体的第二部分的剩余部分产生的 磁场。优选地,永久磁体的整个第二部分被设置在第一凸缘后。
优选地,去电离板包括引导边缘,该引导边缘设置有中心凹进部和至少 一个朝向转向部定向的横向件,电弧在转向部内被朝向所述横向件引导。有 利地,永久磁体的第二部分和去电离板的引导边缘的横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 1毫米。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凸缘由陶瓷材料制造。优选地,第二凸缘由造气 (gas-generating)有机材料制造。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路断路器,其包括可分离的触点和电弧隔板,以熄 灭打开所述触点时形成的电弧,所述电弧隔板如前所述。
附图说明
其它优点和特征从附图中示出的、仅作为非限制性的例子给出的本发明 的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变得更清楚。
图1是电路断路器电极单元的局部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电弧隔板。
图2是图1中的电路断路器电极单元沿纵向中间面内的纵轴A-A’的横截 面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未经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71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