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刹车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95073.8 | 申请日: | 200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0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唐玮;赖沧栢;郑寓韩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玮;赖沧栢 |
主分类号: | B62L3/00 | 分类号: | B62L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 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刹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刹车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阶梯的原理,能有效解决因先刹前轮刹车而造成前轮锁死危险,可提高刹车安全性的刹车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脚踏车及机车(摩托车)是一项很普遍化的交通工具,许多人都利用脚踏车或机车作为代步工具,虽然脚踏车的速度较为缓慢,但是稍微一不注意,还是容易发生交通意外,尤其是以刹车(刹车即煞车,本文均称为刹车)不当造成轮胎锁死的情况居多。虽然,一般市面销售上的脚踏车在把手处会有“刹车时请先刹后刹车”的警示语,但是在紧急状况发生的时候,若需要紧急刹车,根本就来不及去思考到底应该是刹后刹车还是应该刹前刹车。因而,使用者常常有产生判断错误的情况,而先拉前轮的刹车把手,从而造成前轮锁死,进而使得整个人就会因为惯性作用往前冲出,而导致摔倒受伤的情形。
再者,由于脚踏车及机车的普及化,所以使用者几乎都可以驾驭任何一般的脚踏车及机车,但是,若非自己熟悉的脚踏车及机车,因为刹车不当亦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即使在脚踏车的把手上贴设有警告警语,但是在如何解决因判断错误而拉错刹车手把的情况则是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刹车系统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刹车系统,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刹车系统存在的缺陷,为了能够兼顾解决上述各项问题,本发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其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刹车系统,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刹车系统,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刹车系统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刹车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以解决因先刹前轮刹车而造成前轮锁死的危险,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刹车系统,是安装于一前轮刹车上,其包含:一中空管体,其内部为一阶梯状内壁,使该中空管体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一连动块,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连动块是用以枢接一第一前刹车线及一后刹车线;以及一第二连动块,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二连动块是用以枢接一第二前刹车线;其中,当操作该前轮刹车时,该第一前刹车线是牵动该第一连动块以作动该第二连动块及该后刹车线,且使该第一连动块与该第二连动块做一同向位移运动,以牵动该第二前刹车线。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连动块设有一第一连动枢孔、一第二连动枢孔及一第一穿孔。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连动枢孔是用以枢接该后刹车线。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二连动枢孔是用以枢接该第一前刹车线。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穿孔是使该第二前刹车线穿透该第一连动块。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二连动块设有一第三连动枢孔及一第二穿孔。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三连动枢孔是用以枢接该第二前刹车线。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二穿孔使该第一前刹车线穿透该第二连动块。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前刹车线的另一端是连接于该前轮刹车的一刹车把手。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二前刹车线的另一端是连接于一脚踏车的一前轮刹车片。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后刹车线的另一端是连接于一脚踏车的一后轮刹车片。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连动块与该第二连动块间更可设置有一弹簧。
前述的刹车系统,其中该刹车系统是适用于一脚踏车及一机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玮;赖沧栢,未经唐玮;赖沧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50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容器的夹持输送装置
- 下一篇:汽车的无钥匙起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