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讯号传送方法及传送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3326.8 | 申请日: | 200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2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献文;许崇仁;曾铭健;陈庆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讯号 传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无线讯号传送方法及传送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 种具有时频分集且利于通道估计的无线讯号传送方法及传送器。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讯系统中,传送器是经由诸如空气等实体通道将无线讯号以 电磁波的形式传送至接收器。由于非理想的通道效应,例如多重路径反射 (multipath reflection)或是传播衰落(propagation fading)等,导致接收器所接 收的无线讯号可能会失真。当接收器所接收到的多重路径讯号具有较大的 延迟展延(delay spread),则此多重路径讯号的相干带宽(coherent bandwidth) 会小于单一路径讯号的相干带宽,且多重路径讯号的通道响应(channel response)会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frequency selective fading)。基于多载波调 变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调变 技术可克服此种频率选择性衰落的通道响应,故近年来在无线通讯的应用 发展上成为主流技术。
OFDM调变技术可用于无线通讯系统以及数字视讯与音讯广播系统 中以进行高频谱效率传输。OFDM系统的网络建构可分为多频网络 (multiple frequency network,MFN)及单频网络(single frequency network, SFN)。其中,单频网络为一广播网络,所有的传送器在相同频率通道上同 时传送相同的讯号。单频网络具有多项优点,例如广泛的网络覆盖率、优 良的频率使用效率、及行动用户于网络覆盖范围内不需要切换至另一频带 即可于移动中接收讯号等。使用单频网络的OFDM系统包括:地面数字 电视广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DVB-T)、手持式数字视讯广 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handheld,DVB-H)、数字音讯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地面数字多媒体电视广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terrestrial,DMB-T)及多媒体单向服务(media forward link only, Media-FLO)等。
OFDM系统可以克服多重路径频率选择性衰落效应,而通道编码 (channel coding)以及时间交错(time interleaving)的功能可增强系统效能,接 收到的讯号即使因通过通道响应较差的部份而产生错误,仍可藉由通道响 应较好的部份,利用通道解码技术校正错误位。通道编码及时间交错的功 能还可结合分集(diversity)技术,以进一步地使得接收到的讯号的通道响应 具有多样性。传送分集(diversity transmitting)或接收分集(diversity receiving) 通常应用于OFDM系统以提供较大的通道多样性,并允许良好的分集增 益来增强系统效能。
应用于OFDM系统的单频网络在系统建置上具有广泛的网络覆盖率 以及大量的传送器。然而,当接收器位于单频网络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传送 器的覆盖边界时,接收器会几乎同时接收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讯号。 由于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讯号的延迟展延极小,产生较宽的相干带宽,使 通道响应的变化缓慢,故产生平坦衰落通道(flat fading channel)。如果此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讯号的相位或是振幅不同,可能会形成破坏性干涉,导致 较低的通道响应。更糟的是,若接收器接近静止,以至于处于低平坦通道 响应的时间大于时间交错的深度,通道响应长时间很低,使得OFDM系 统效能可能处在较长时间降级(degrad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33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