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资源指配方法和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9683.7 | 申请日: | 2008-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2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曹华;肖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8/06 | 分类号: | H04W28/06;H04W72/04;H04W7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叶树明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资源 配方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资源指配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网络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语音和数据等多种业务。由于各种移动用户对实时和非实时业务多样性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使得无线资源非常宝贵,如何设计高效率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案变得非常重要。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上行数据传输指的是MS(Mobile Station,移动终端)发送数据给BS(Bastion Station,基站),而MS在进行上行数据传输前,需要先向前端基站BS申请数据传输资源,得到BS分配资源后才能进行数据的传输。
传输资源包括子频带和时隙等,其指配方式目前主要分为两种:信道树指配和bitmap(位图)指配。
在基于信道树的资源指配方式中,资源的指配是以逻辑的子载波(hop-ports)为单位的,一个hop-ports对应于物理上的一个子载波。为了减小指配开销,规定了以组为单位的hop-ports;并定义了有限个的channel ID和组的hop-ports对应。使用这些channel ID来给MS指配资源。Channel ID和组hop-ports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channel tree(信道树)来管理,如图1所示。信道树上的每个节点和一唯一的channel ID对应,处于树的最底层的节点成为base node。每一个base node和一组的hop-ports映射。树上的一个channel ID和这个channel ID下面的base node对应的hop-ports映射。
在基于bitmap的资源指配方式中,BS为MS是否分配资源可以用比特映射图bitmap来表示,每一个比特位与资源相对应,其中当某个比特位为1时,表示对应该标识的资源在本次被分配;如果该比特为0,则表示对应该标识的资源没有在本次分配。
对于资源指配,按照指配消息的时间有效性,又可以分为持续指配与非持续指配。持续指配是指在资源指配中,一旦将资源进行了指配,该指配就一直有效,直到进行资源指配取消为止。为了减少指配的开销,如果使用了持续的指配,则只要这些资源在使用,那么持续指配信令就会一直有效。非持续指配是指资源指配只在特定的指配周期内、或一次HARQ数据传输时序内有效。对于非持续指配而言如果包成功传输,或者重传次数超过了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或指配周期内,指配都会失效。
上述信道树指配方式和bitmap指配方式都支持持续指配与非持续指配。BS对于资源的指配可以在超帧的广播消息中加以指示,也可以在单帧的资源指配消息中加以指示。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实现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在持续指配过程中,因为各份资源释放的不同步,会造成资源的不连续,会有一些“资源空洞”出现。在基于信道树的指配方式下,这些空洞BS不能使用一个指配消息指配,必须使用多个指配消息来指配,这样就增大了指配的开销。而采用bitmap指配虽然可以一次指配多份非连续的资源,但其指配开销很大,特别是对于指配频率高的非持续指配,其指配开销尤为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资源指配方法,用于节省资源指配过程中的信令开销,节约空口资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资源指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生成资源指配消息,对于需要持续指配的资源,在所述资源指配消息中以位图bitmap的方式进行指配,对于需要非持续指配的资源,在所述资源指配消息中以信道树channel tree的方式进行指配;
发送所述资源指配消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资源指配的设备,包括:
资源指配消息生成单元,用于生成资源指配消息,对于需要持续指配的资源,在所述资源指配消息中以位图bitmap的方式进行指配,对于需要非持续指配的资源,在所述资源指配消息中以信道树channel tree的方式进行指配;
资源指配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资源指配消息生成单元生成的资源指配消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96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