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绝缘体的电缆固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5376.1 | 申请日: | 200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7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安秉准;安占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玄喆 |
主分类号: | H02G7/00 | 分类号: | H02G7/00;H01B17/3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寇英杰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绝缘体 电缆 固定 装置 | ||
发明背景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尤其是这样一来装置,其能够容易地且牢固地将电力电缆固定在绝缘体的顶部上而不需要限制电缆的应用直径,并对电缆的适用直径没有限制,从而提高了绝缘体的绝缘能力。
一般来说,发电厂产生的电力通过高压电力线被传送和分配给终端用户。电力电缆穿过地下或者地上以不同的方式安装在发电厂与终端用户之间。在地上安装的电力电缆通常是安装在电线杆上。根据电线杆支撑电力电缆的方法,以一定的间隔竖立起电线杆以稳固地支撑电力电缆。
为了防止电流从电力电缆流到电线杆上,要通过绝缘体对电线杆和电力电缆进行电力绝缘,其中绝缘体安装在电线杆上的支撑物上。
在上述构造中,绝缘体是一种电力绝缘装置,该绝缘装置安装在电线杆上以支撑电力电缆,它是由陶瓷或者含玻璃、硅和/或EPDM的复合材料制成。
在韩国专利382322和677925中公开了这些可用来把电力电缆固定在绝缘体上的技术。韩国专利382322中公开的技术能够将电力电缆牢固地固定在绝缘体上,保护绝缘体不受到物理损坏,而且其对电力电缆的直径没有适用限制。
然而,这种技术包括许多结构复杂的零件,这就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且可靠性差,而且把电力电缆固定在绝缘体上的工作也不容易。
韩国专利677925所公开的技术提供了相对简单的结构,它能通过在绝缘体头部内形成固定孔,并用穿过绝缘体头部上固定孔的捆扎线来固定电缆,从而将电缆固定在绝缘体上。
然而,尽管该技术由于具有简单结构而很容易使用,其中的简单结构是由绝缘体内的固定孔与捆扎线组成的,但是由于电缆是用单股的捆扎线支撑的,所以其固定力很差,而且装置可能破坏电力电缆的表面与配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这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它能通过夹紧装置将电缆固定在绝缘体上,该夹紧装置锁住了将电力电缆压在夹紧装置与绝缘体头部之间的绝缘体头部。
另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夹紧装置,该夹紧装置能通过将电力电缆锁闭到使用弹键夹紧电力电缆来保护绝缘体的绝缘力,并牢固地固定不同直径的电缆。
另外,通过用夹紧装置将电缆固定在绝缘体上,其中的夹紧装置能牢固地将电力电缆夹住并压紧到绝缘体头部,本发明能够防止电力电缆支架和连接器发生腐蚀、灰尘导致的电火花以及电晕现象,这些都比捆扎线方法要好。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由于使用的零件数量较少,其结构简单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由于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不会断裂和结霜,使其维护成本降低,其中的断裂和结霜在臭氧浓度高的工业区和空气中盐浓度很高的海岸地区中可能会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缆固定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的前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的夹紧部件的前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的截面图;
图5a是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将绝缘体固定到高压电力线的第一个步骤的前视图;
图5b是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将绝缘体固定到高压电力线的第二个步骤的前视图;
图5c是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将绝缘体固定到高压电力线的第三个步骤的前视图;
图5d是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将绝缘体固定到高压电力线的第四个步骤的前视图;
图5e是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将绝缘体固定到高压电力线的第五个步骤的前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将电力电缆固定到绝缘体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绝缘体的电力电缆固定装置将电力电缆固定到绝缘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玄喆,未经金玄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53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