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焊接性和塑性变形能优异的高张力钢材和冷成形钢管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3056.2 | 申请日: | 2008-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0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柴田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主分类号: | C22C38/06 | 分类号: | C22C38/06;C22C38/48;C22C38/58;C21D1/18;C21D8/10;F16S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塑性变形 优异 张力 钢材 成形 钢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性优异的低屈强比下抗拉强度为490MPa以上的高张力钢材,和由这种钢材得到的冷成形钢管,特别涉及能够适用于抗震性优异的CFT(Concrete-Filled Tube)结构的建筑物的490MPa以及的高张力钢材和冷成形钢管。
背景技术
根据新抗震设计法的修正(1981年),在建筑领域中大地震时允许钢材的塑性变形,吸收地震的能量以防止建造物的倒塌,这一设计概念被中心地纳入高层建筑物,因此作为钢材需要的特性就要求低屈强比。
在建筑结构物中,要求有优异的抗震性和耐火性,特别是为了构筑抗震性优异的CFT结构的建筑物,就需要在高强度、低屈强比下发挥着优异的焊接性的冷成形钢管。
在用于建筑结构物的柱材的圆形钢管中,从抗震安全性的观点出发,要求屈强比YR(=屈服强度YS/抗拉强度TS)为85(%)以下。另一方面,作为通过冷成形来制造钢管的方法,除了输送管线管所适用的UOE成形法(Uing press-Oing press-expander法)以外,基本上采用压弯冷成形法(以下仅称为“压弯法”)
上述成形法之中,UOE成形法虽然可以以高效率进行精度高的加工,但是由于设备能力的局限,所以仅限于钢板厚度t低于40mm,t/D(D:圆形钢管的外径)低于0.05的情况。相对于此,压弯法是将钢板的一部分进行模具挤压弯曲加工,并使模具挤压位置顺次移动而成形为圆形的方法,是加工能力高的方法。因此,像建筑结构物的柱材所使用的这种钢板厚度t为40mm以上的厚钢板,t/D为0.05~0.10这种有强加工要求的钢管的成形中,则适用压弯法。
以这样的压弯法进行t/D为0.05以上这样的弯曲成形时,将施加大的弯曲应变(ε)[以弯曲外面侧(t/4)的平均应变(计算值)计为2.4~4.5%左右],屈强比YR的上升大,即使是抗拉强度为490MPa级的钢材大多也会超过85%,因此对成形后(制管后)的钢管不得不实施以去除残留应力为目的的退火(Stress Relieving:SR处理),从而招致高成本化、工期的长期化和生产性的降低。
另外在冷成形后不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中,实际情况是,在加工度(t/D)小(例如低于0.05)的钢管中即使能够将屈强比YR确保在85%以下,但若是加工度(t/D)变大(例如为0.05以上),则不能制造将屈强比YR确保在85%以下的钢管。
因此,有效的方法是在钢板阶段,预先降低因冷加工造成的屈强比YR的上升部分,作为屈强比YR的目标值设定在75%以下。
作为涉及冷成形钢管和适用于这种钢管的钢板的技术,至今为止也提出有各种技术。作为这样的技术,例如在特开昭53-23817号公报、特许第2601539号公报、特开平10-265844号公报中,提出有制造用于490MPa级的建筑用低屈强比钢管的钢板的技术。
其中特开昭53-23817号公报的技术公开,以分别含有C:0.01~0.30%、Si:0.01~1.0%、Mn:0.5~3%、Al:0.005~0.20%,余量由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钢为钢坯,在热轧该钢坯时,使950℃以下的累积压下率为30%以上,且在整个热轧工序中至少实施1次以上的横轧(cross rolling),其次,以Ar3相变点和(Ac3相变点+100℃)之间的温度进行加热后淬火(Q),再加热到Ac1相变点和Ac3相变点之间的温度后,从该温度域进行空冷(正火:N’)。
在该技术中,热处理方法如上述为(Q~N’),从而形成微细的铁素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然而在该技术中,虽然抗拉强度为490~590MPa级钢,板厚:20~35mm的屈强比YR分别高达均76%、79%(例如,表1,实施例1,表3的实施例17),但强加工后去达不到稳定满足屈强比YS的目标值(85%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未经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30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