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松脂的加工方法及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3754.4 | 申请日: | 200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3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鸿;李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国鸿 |
主分类号: | C09F1/02 | 分类号: | C09F1/02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明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黎明天 |
地址: | 53002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松脂 加工 方法 设备 | ||
1.一种松脂的加工方法,包括松脂的熔解、澄清、蒸馏和油气冷凝的过程,其特征在于:采用在松脂熔解前先预热和采用过渡澄清以及蒸馏前松脂液进行预热的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松脂熔解前先预热后熔解,熔解的松脂采用过渡澄清步骤后进入澄清工序,经过滤后对松脂液进行预热,再蒸馏出油气和松香,油气经过冷凝得到松节油,蒸馏的高温尾气和油气回收进行松脂和松脂液的预热,蒸馏后的热松香进行重油回收;
所述的松脂熔解前先预热的过程是用蒸馏锅出口的闭汽尾汽预热松脂至60~70℃后,再送入熔解工序。
所述的过渡澄清是在澄清之前先进行排渣水和防旋流处理;
所述的蒸馏前松脂液进行预热是用后级蒸馏的高温尾气和油气的热能进行蒸馏预热。
上述松脂的加工方法所采用的设备,它包括熔解锅、澄清锅、脂液过滤器、蒸馏锅、冷凝器和油水分离器,在熔解锅之前设松脂预热锅;在澄清锅之前设有过渡澄清锅;在脂液过滤器之后和蒸馏锅之前设蒸馏预热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脂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松脂预热锅包括喷汽管(41)、入孔(43)、导汽管(44)、料斗(45)、锅体(46)、封头(47)和放料阀门(48),预热锅的进锅松脂口采用液封式设计,料斗(45)设在预热锅侧边,呈直角三角形的喇叭状,上宽下窄,下端与锅的下侧相通,进松脂口形成液封,高温闭汽尾汽出来的接管与喷汽管(41)连接,锅体(46)上设有温度表接头(4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脂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过渡澄清锅包括锅体(57)、排水管(51)、小圆锥体防旋流器(52)、锥体(54)、液流器(59)、进脂管(61)、封头(63)、导汽管(64)、入孔(65)和出脂管(66),锥体(54)置于下方与锅体(57)相连,再与封头(63)连接,过渡澄清锅进脂系统处于锅体(57)内,由进脂管(61)、液流管(59)、分流器(56)、和导流器(55)组成,液流器(59)上方开口,进脂管(61)、液流管(59)和分流器(56)相连,分流器(56)和导流器(55)置于锅体下半部位,呈开口向下的喇叭状,锅体(57)上安装有视镜,排水管(51)前加设小圆锥体防旋流器(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脂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澄清锅包括锅体(57)、排水管(51)、小圆锥体防旋流器(52)、锥体(54)、液流器(59)、进脂管(61)、封头(63)、导汽管(64)、入孔(65)和出脂管(66),锥体(54)置于下方与锅体(57)相连,再与封头(63)连接,过渡澄清锅进脂系统处于锅体(57)内,由进脂管(61)、液流管(59)、分流器(56)、和导流器(55)组成,液流器(59)上方开口,进脂管(61)、液流管(59)和分流器(56)相连,分流器(56)和导流器(55)置于锅体下半部位,呈开口向下的喇叭状,锅体(57)上安装有视镜,排水管(51)前加设小圆锥体防旋流器(52),出脂口(67)位于锅体(57)中间出脂管(66)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脂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松脂液预热锅(26、27)包括封头锅底(109)和锅体(95)加上带导汽口(98)构成,锅体(95)上部连接锥形锅顶(97),锅身安装有出脂管(91)、闭汽余热加热盘管(100)、油汽余热加热盘管(101)、活汽喷汽管(106)和进脂口(91),松脂液预热锅内还设有支撑架(105)、视镜(99)和温度计(102);所述的油汽余热加热盘管和闭汽余热加热盘管由3-6层蚊香形盘管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脂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松脂蒸馏锅是由椭圆形封头锅底(71)和带导汽管口(81)的锥形锅面(83)用法兰(78)相连接,锅体安装有支撑加强板(90)、视镜(75)(76)(77)、排汽管(79)、压力表接头(82)和温度计接头(87),进脂口(84)在锅体中部,锅体内还设有闭汽加热管进汽口(85)和闭汽加热管排汽口(89),放松香阀接头(72)、三环塔式活汽喷汽管(73)和蚊香形闭汽加热盘管(88)在锅体下部,喷汽管采取三环塔式结构,中轴管分布进汽,第一层喷汽管三种开孔角度的孔错开均布,第二层喷汽管三种开孔角度的孔错开均布,第三层喷汽管三种开孔角度的孔错开均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国鸿,未经李国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375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