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纶印染废水零排放回用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0593.3 | 申请日: | 200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4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孔健;卢昌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66;C02F1/44;C02F103/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印染 废水 放回 用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氨纶印染行业废水处理使之达到零排放回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徐文东,文湘华.微生物在含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0,1(2):9-16.)。近年来由于化学纤维织物的发展,仿真丝的兴起和印染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PVA浆料、人造丝碱解物、新型助剂等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其COD浓度也由原来的数百mg/L上升到2000~3000mg/L(毛艳梅,奚旦立,杨晓波.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回用的现状和发展[J],江苏纺织,2005,3:2-7)。
不同印染厂加工工艺不同,一般主要经过退浆,漂白,丝光,染色,整理等工序,印染过程各工序排出的废水统称印染废水(戴日成,张统,郭茜文等.印染废水水质特性及处理技术综述[J],给水排水,2000,26(10):1-17)。印染废水成分复杂、多变、COD高,往往含有多种有机染料(如分散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冰染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等)、助剂、油剂、酸碱、纤维杂质及无机盐等;其水量大、色度深,且染料结构中硝基和胺基化合物及铬、锌、砷等重金属元素具有较大的生物毒性,难以生化降解,所以一直是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
与传统的生化、物化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方法相比,膜分离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工艺具有显著的优越性:(1)在常温和低压下进行分离,因而能耗和设备的运行费用低。(2)设备体积小、结构简单,故投资费用低。(3)膜分离过程只是简单的加压输送液体,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操作管理。(4)膜作为过滤介质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均匀连续体,纯物理方法过滤,物质在分离过程中不发生质的变化,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杂质脱落,保证透过液的纯净。(5)可实现零排放回用(高年发,宝菊花.超过滤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酿造,2007,7(172):80-9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利用膜过滤技术实现氨纶印染废水零排放回用处理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主要处理设备是:
热交换器、原水调节池、盘式过滤器、CMF超滤系统、RO系统、锅炉。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氨纶印染废水经热交换器后进入原水调节池,稳定水质和水量,调节pH值至3~11,将余热进行回收;
2)将已稳定水质和水量以及调节pH值的原水调节池的出水通过盘式过滤器,将盘式过滤器的反冲洗出水回流至原水调节池,将盘式过滤器排出的废水进入连续膜过滤(CMF)超滤系统进行过滤,将超滤系统的浓缩液和反冲洗水回流至盘式过滤器;
3)连续膜过滤超滤系统的出水进入反渗透(RO)系统,将反渗透(RO)系统的浓缩液经锅炉氧化喷烧去除,反渗透系统的出水即为可回用的纯水。
连续膜过滤(CMF)超滤系统最好选用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连续膜过滤(CMF)超滤系统,截留分子量为5万~8万道尔顿。超滤的工作温度最好为5~45℃,操作压力(进水和出水压力差,或跨膜压差)最好为0.15Mpa。
反渗透(RO)系统最好选用有配备反渗透能量回收装置的反渗透(RO)系统,反渗透的工作温度最好为10~45℃,操作压力(进水和出水压力差,或跨膜压差)最好为2.5MPa。锅炉可采用原有的为印染生产工艺提供热量的锅炉。
与传统采用物化和生化处理工艺的处理方法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优点和效果:
1、无需添加任何化学药剂,不会造成废水二次污染;
2、处理废水时间短,效率高,处理设备投入少,占地面积小;
3、废水经处理后可达到生产工艺回用的标准,产水率高,实现废水的生产工艺现场回用,节约大量水源。
4、可实现废水零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可使氨纶印染行业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处理工序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水量平衡分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参见图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05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电磁阀装配结构
- 下一篇:电动车控制器固定安装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