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炉溜槽多环布料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9489.2 | 申请日: | 200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0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鲁德昌;雷有高;刘孝华;魏功亮;陈永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7/20 | 分类号: | C21B7/20;C21B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80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 溜槽 布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炉炼铁布料工艺的改进,具体涉及一种高炉溜槽多环布料方法。多环布料,顾名思义是一罐料多个α角,即在同一罐料的布料过程中布料溜槽具有不同的布料角度,属于冶炼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炉冶炼传统的布料方式主要有:料钟炉顶布料和无料钟溜槽布料,无料钟溜槽布料目前采用的是单环布料方式。料钟炉顶布料方式存在炉料偏析、煤气利用率不高、调节手段单一等缺陷。溜槽单环布料,顾名思义一罐料一个α角,而目前的单环布料普遍采用单环加中焦的布料方式,虽然相对料钟炉顶布料方式有所改进,但随着生产的发展、产能的增加,单环布料的劣势逐渐显现,已不能适应高效节能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单环布料存在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严重制约上料能力。
通常高炉上料主皮带由两幅组成,两上料主皮带之间没有转运站过渡,从槽下集中斗配料到炉料拉入料罐,一批正料需时间390″,再加中焦耗时180″,因此,完成完整的一批料共耗时约十分钟,即每小时上料能力为6批/小时(对应矿批23t±)。当矿批较小,小时料批大于6批时,很难保证正常料线作业。
2、单环布料装料制度为2CC↓OO+J0↓(即二批正料再加一次中焦),由于上料能力不足,中焦不可能每批加入,采取二批正料再加一次中焦,人为造成中心焦量的大幅波动,从而造成中心焦的分布不均匀,中心气窗“时关时闭”,中心气流不稳,并且有时由于料速不均或空料线时,因上料能力不足进而改中焦4批走一次,更加剧了中心气流波动。
3、煤气分布不合理,利用不高,调节手段单一,调节效果不好。
以下为某高炉单环布料的基本装料制度:
装料顺序:2〔CC↓OO↓〕+J0 变动幅度:
料线:1.0m 0.8~1.2
矿批:23.5t 23~24
J0:0.4×2 0.35~0.55
αK:31 30~32.5
αJ:29.5 28.5~30.5
Δα:1.5 1.4~2.0
日常调剂常用手段为:改变Δα,其次为中焦量的增减,其煤气分布的特点为最高点在边缘,第二点,次中心点较低≤13.5%,整体呈中心环带太宽的喇叭花型,在调剂中增大Δα边缘加重,环带更宽,炉顶成像显示中心环带宽而火焰无力,减小Δα边缘偏轻,顶成像边缘环带宽,总之,调剂实际效果较差。
4、布料偏析及堆尖出现无法解决。
高炉无料钟布一批料,溜槽转动10圈,每圈8秒钟,炉料在缓慢流动中,停留,离开溜槽的炉料,粉末在堆尖附近,大粒的炉料滚入下边,在炉内形成自动分级形成炉料偏析,如果加大αK,由于粉料缘故容易引起边缘加重,并且一批料布料完毕,在料面形成炉料堆尖,引起矿层厚度不均。无钟单环布料,不仅失去无钟的技术优势,反而发挥了它的短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料能力强、调节手段丰富、高炉煤气利用率高、降低焦比、改善压量关系、提高高炉产能的高炉溜槽多环布料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高炉溜槽多环布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一)推导出统一布料方程
(1)计算炉料落入溜槽前的初速度C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94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