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热源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8076.2 | 申请日: | 200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6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冯辰;刘锴;姜开利;范守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40 | 分类号: | H05B3/40;H05B3/48;H05B3/54;H05B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热源,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线热源。
背景技术
热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科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线热源是常用的热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电加热器、红外治疗仪、电暖器等领域。
请参见图1,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线热源10,其包括一中空圆柱状支架102;一加热层104设置于该支架102表面,一绝缘保护层106设置于该加热层104表面;两个电极110分别设置于支架102两端,且与加热层104电连接;两个夹紧件108分别将两个电极110与加热层104卡固在支架102两端。其中,加热层104通常采用一碳纤维纸通过缠绕或包裹的方式形成。当通过两个电极110对该线热源10施加一电压时,所述加热层104产生焦耳热,并向周围进行热辐射。所述碳纤维纸包括纸基材和杂乱分布于该纸基材中的沥青基碳纤维。其中,纸基材包括纤维素纤维和树脂等的混合物,沥青基碳纤维的直径为3~6毫米,长度为5~20微米。
然而,采用碳纤维纸作为加热层具有以下缺点:第一,碳纤维纸厚度较大,一般为几十微米,使线热源不易做成微型结构,无法应用于微型器件的加热。第二,由于该碳纤维纸中包含了纸基材,所以该碳纤维纸的密度较大,重量大,使得采用该碳纤维纸的线热源使用不便。第三,由于该碳纤维纸中的沥青基碳纤维杂乱分布,所以该碳纤维纸的强度较小,柔性较差,容易破裂,限制了其应有范围。第四,碳纤维纸的电热转换效率较低,不利于节能环保。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热源,该线热源重量较小,强度大,可以做成微型结构,应用于微型器件的加热,且电热转换效率较低,利于节能环保。
发明内容
一种线热源包括一线状基底,一加热层设置于线状基底的表面,以及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加热层的表面,并分别与该加热层电连接,其中,所述加热层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长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所述的线热源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碳纳米管长线直径可以控制在宏观或微观范围,既可以应用于宏观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微观领域。第二,碳纳米管比碳纤维具有更小的密度,所以,采用碳纳米管结构的线热源具有更轻的重量,使用方便。第三,碳纳米管结构的电热转换效率高,热阻率低,所以该线热源具有升温迅速、热滞后小、热交换速度快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线热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线热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线热源沿线III-III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线热源沿线IV-IV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束状结构的碳纳米管长线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6为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绞线结构的碳纳米管长线的扫描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方案线热源。
请参阅图2至图4,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热源20,该线热源20包括一线状基底202;一反射层210设置于该线状基底202的表面;一加热层204设置于所述反射层210表面;两个电极206间隔设置于该加热层204的表面,且与该加热层204电连接;以及一绝缘保护层208设置于该加热层204的表面。所述线热源20的长度不限,直径为0.1微米~1.5厘米。本实施例的线热源20的直径优选为1.1毫米~1.1厘米。
所述线状基底202用于支撑加热层204,其材料可为硬性材料,如:陶瓷、玻璃、树脂、石英等,亦可以选择柔性材料,如:塑料或柔性纤维等,用以使该线热源20在使用时根据需要弯折成任意形状。所述线状基底202的长度、直径以及形状不限,可依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优选的线状基底202为一陶瓷杆,其直径为1毫米~1厘米。
所述反射层210的材料为一白色绝缘材料,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或陶瓷等。本实施例中,反射层210的材料优选三氧化二铝,其厚度为100微米~0.5毫米。该反射层210通过蒸发或溅射的方法沉积于该线状基底202表面。所述反射层210用来反射加热层204所发的热量,使其有效的散发到外界空间去,故,该反射层210为一可选择结构。
所述加热层204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长线。该碳纳米管长线可以包裹或缠绕于所述反射层210的表面。该碳纳米管长线可以利用本身的粘性设置固定于该反射层210表面,也可通过粘结剂设置于反射层210表面。所述的粘结剂为硅胶。可以理解,当该线热源20不包括反射层210时,加热层204中的碳纳米管长线可以直接包裹或缠绕于所述线状基底202的表面。所述加热层204的厚度与碳纳米管长线的直径有关,为1纳米~100微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80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