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灯具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7166.X | 申请日: | 200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1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哲豪;詹顺渊;余方祥;查新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8/00 | 分类号: | F21V8/00;F21V15/0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灯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室内照明的发光二极管灯具。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是利用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与空穴结合时能量带位阶的改变,以发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体积小、寿命长、驱动电压低、反映速度快、耐震性佳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广告板、交通标志、日常室内照明等各种领域中。
然而,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大部分时间停留的环境,人们对室内照明环境的需求相对较高,在正常的室内工作或活动时,不仅要求具有足够的光通量,也要求视场内的光环境不可有眩光。而由于发光二极管较小的发光点和光束角,通常使得发光二极管的光强较为集中,最大光强分布处若处理不当容易对观测者造成眩光。该眩光不仅会引起发光二极管的工作效率下降,同时也会造成观测者视觉疲劳和头痛等不良反应。因此,不解决该发光二极管的眩光问题,则不利于促进发光二极管在室内照明的应用进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出光均匀度较高、可降低眩光的发光二极管灯具。
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包括罩体及若干发光二极管,该罩体内设有一导光棒,该若干发光二极管分别安装在导光棒的两端,该导光棒由可透光的材料制成,导光棒的外表面上形成若干凹陷或者凸起,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射入导光棒内经由导光棒的外表面射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光二极管灯具中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射入导光棒内,并通过导光棒外表面的凹陷或者凸起的散射作用,从导光棒的外表面均匀地射出,可产生更好的散光效果,光照效果更加柔和,减少眩光,有利于室内照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发光二极管灯具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发光二极管灯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圈III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发光二极管灯具的第二实施例中导光棒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圈V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至图3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灯具,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具包括一罩体10、一导光棒20及两个发光二极管30(仅其中一个发光二极管30可见)。
该导光棒20呈纵长的圆柱体状,包括一圆柱体状的本体23、分别形成于该本体23两端面22中央的收容孔21及形成于该本体23外表面上的若干凹槽24。该两个发光二极管30分别装设在该两端面22的收容孔21内。该收容孔21沿本体23径向的直径的大小以及沿本体23轴向设置的深度的大小可根据发光二极管30的大小而变化,用以恰好收容所述发光二极管30于其内。该导光棒20两个端面22呈环形,且该两个端面22均为平面。该导光棒20由可透光的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 Methyl Meth Acrylate,PMMA,俗称压克力)、聚碳酸酩(Poly Carbonate,PC)、硅树脂(silicone)、聚丙烯酸酯(Ployacrylate)、环氧脂(Epoxy)或玻璃(glass)等制成。该凹槽24从本体23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凹槽24包括从导光棒20的一端向中央沿顺时针方向螺旋延伸的第一组凹槽241及从导光棒20的另一端向中央沿逆时针方向螺旋延伸的第二组凹槽242。第一组凹槽241及第二组凹槽242的螺距分别从导光棒20的两端向中央逐渐增加。该凹槽24用以散射该发光二极管30射入该导光棒20内的光线,使其可从该导光棒20的外表面均匀的射出,以利于该灯具的出射光均匀化。
该罩体10包括一大致呈半圆筒状的壳体12、两个分别将壳体12两端封闭的半圆柱状的端盖14以及两个分别形成于该端盖14内的圆孔16。该圆孔16的大小与导光棒20两端的外径的大小大致相等,可恰好将导光棒20的两端收容于其内。该壳体12的顶端具有一开口15,壳体12与端盖14共同形成一可收容该导光棒20的空间,该空间通过开口15与外部相连通。该罩体10由金属、白色油墨或者其它反射材料制成,用以将射向罩体10的光线反射向壳体12的开口15,尽量使其可全部从壳体12的开口15射出,以利于提高光利用率。
可以理解地,该罩体10也可以由非反射材料制成,而于罩体10的内表面设置一由金属、白色油墨或者其它反射材料形成的反射层(图未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71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