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木材透气性测量的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8370.5 | 申请日: | 200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5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戈振杨;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7/10 | 分类号: | G01N7/1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金耀生 |
地址: | 650093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木材 透气性 测量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农业物料透气性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竹木材透气性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为各种应用而选择包装、固体农业物料等的方法中,通常需要测量物料的气体渗透性和液体渗透性。对于包装材料的情况,例如,气体透过的速率对于质量维护是重要的,原因在于包装物被氧化或者包装物渗透出来,直接影响包装物的质量。这就是为何在选择包装材料是要测量物料的流体渗透性。目前主要采用称重法、降水法的方法测量竹木材渗透性较难反映出竹木材料各向异性的流体渗透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竹木材透气性测量方法及装置,以测量竹木材的透气性。
本发明的透气性测量方法是:向被测试件隔开的两个空间之一导入气体或者抽真空。检测另一空间的气压变化量,由此检测试件(竹木材)的透气性。
本发明透气性测量装置包含:具有由测试件分隔的两个空间的测试容器,用于向所述测试容器的空间之一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源,和用于检测已透过测试件并且转移到另一个空间的引起另一空间气压变化的高灵敏度气压传感器测试装置。具体构成为:由作为测试容器的渗透室,用于对渗透室抽真空的真空泵和加压的空压机,用于测量真空的真空计,用于测量气压的气压表,用于检测另一空间气压变化的测试装置和节流阀等组成;真空泵通过管道与真空计相连并通过阀门与下气室相连;空压机通过管道与气压表相连,并通过管道接上阀门与下气室相连。测试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气压传感器,气压传感器连接上阀门,上阀门与上气室相连。
在此透气性测量方法中,将被物料用环氧树脂浇铸起来制作成试件,其四周被夹入在渗透室的上室和下室之间。在夹住测试件的部分的周围,提供真空密封结构(如O-环)。在前面所述的安排中,上侧为常压室和下侧形成正/负压室,这两室是由测试件分隔的两个空间。
启动真空泵,其中预先关闭相应的阀门(2、9),并且打开节流阀(5),以对在渗透室抽真空。然后打开节流阀(2)检测常压室气压变化情况。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使用高灵敏度气压传感器,检测气压变化,可达到检测试件渗透率的效果。该传感器可检测到1帕的气压变化,对空间的加压方式采取加正负压的方式,这使得该系统能够检测非常微弱的气压变化并且可以检测试件的双向透气性。该方法和装置测量的准确性高,检测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透气性测量装置的简化结构方块图。
图中,1-气压传感器,2、5、9-阀门,3-渗透室,4-测试件,6-真空计,7-真空泵,8-测试装置,10-气压表,11-空压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透气性测量装置包含:作为测试容器的渗透室3,其中安装了片型测试件4,用于对渗透室3b抽真空的真空泵7和加压的空压机11,用于测量真空的真空计6,用于测量气压的气压表10,和用于检测另一空间气压变化的测试装8,测试装置由气压传感器、数据采集、分析软件组成(现有技术),节流阀2、5、9为所需的管道配置。真空泵7通过管道与真空计6相连并通过阀门5与下气室3b相连;空压机11通过管道与气压表10相连,并通过管道接上阀门9与下气室3b相连;测试装置8通过管道连接气压传感器1,气压传感器1连接上阀门2,上阀门2与上气室3a相连。
将被测物料用环氧树脂浇铸起来制作成试件,其四周被夹入在渗透室3的上室和下室之间。在夹住渗透室3的测试件4的部分的周围,提供真空密封结构(如O-环)。在前面所述的安排中,上侧为常压室和下侧形成正/负压室,这两室是由测试件4分隔的两个空间。接着,启动真空泵7,其中预先关闭相应的阀门2、9并且打开节流阀5,以对在渗透室上室外抽真空或者加压。然后打开节流阀2,通过高灵敏度的气压传感器测量常压室(下室)的气压变化情况。
本发明通过这样的方案测量透气性,因此,可容易地测量下面情况的透气性:例如用于竹筒酒包装的竹材、竹材或木材干燥染色过程中对透气性的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83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