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时间正交频分复用调制解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5254.8 | 申请日: | 200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6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铎;王斌;秦建存;高自新;刘莹;郝清涛;陈强辉;刘丽哲;韩明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81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时间 正交 频分复用 调制解调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中的一种时间正交频分复用(简称TOFDM)调制解调器,特别适用于功率严重受限的强多径高速运动目标间的大容量无线数据传输的调制解调器装置。
背景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的抑制强多径带来的传输损伤,抗符号间干扰、抗衰落、频带利用率高是OFDM技术的突出优点。但该技术有两个突出的缺陷:发射机的峰均功率比很大(≥7)和抗频偏能力差。在地空、空空大容量全向天线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由于发射功率受限,并且机体和地物地貌造成了严重多径传播,此外信源信宿相对高速运动,存在很大的多普勒频移,因此OFDM技术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具有准恒包络传输、抗频偏能力强的时间正交频分复用调制解调器。本发明不但具有与传统的OFDM技术相同的抵抗符号间干扰的性能,具有收集多径的能力,而且克服了峰均功率比大和抗频偏能力差的问题,还具有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等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它包括辅助复/分接器1、中频放大器4、第一D/A变换器5-1至第二D/A变换器5-2、第一低通滤波器6-1至第二低通滤波器6-2、第一本振模块7-1至第二本振模块7-2、第一混频器8-1至第二混频器8-2、相加器9、带通滤波器10、电源2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低中频调制器2、解调器3;
低中频调制器2包括串并变换模块11、第一延时模块12-1至第五延时模块12-5、第一差分编码模块13-1至第六差分编码模块13-6、第一基带成形模块14-1至第六基带成形模块14-6、第一组的第一相乘模块15-1至第一组的第六相乘模块15-6、第二组的第一相乘模块16-1至第二组的第六相乘模块16-6、第一相加模块17-1至第二相加模块17-2、分频模块18、单频信号产生模块19、移相模块20;
其中辅助复/分接器1的输入端口1、2、5、6分别与外部输入的信息码流A端口、符号时钟B端口,解调器3的输出端口3、4相连,其输出端口3、4分别与低中频调制器2输入端口1、2,输出端口7、8分别与外部输出的信息码流C端口、符号时钟D端口相连,辅助复/分接器1的输入端口1、2分别接收信息码流、符号时钟,输入端口5、6分别接收解调器3解调出的信息码流、符号时钟,输出端口3、4分别输出复分接后的信息码流、符号时钟至低中频调制器2,输出端口7、8分别输出分接后的信息码流、符号时钟;低中频调制器2输出端口3、4分别与第一D/A变换器5-1、第二D/A变换器5-2的各输入端口1相连,第一D/A变换器5-1至第二D/A变换器5-2的各输出端口2分别与第一低通滤波器6-1至第二低通滤波器6-2的各输入端口1相连,低中频调制器2将低中频调制信号分别输出至第一D/A变换器5-1至第二D/A变换器5-2进行数模变换,数模变换后的信号再进行低通滤波;第一混频器8-1至第二混频器8-2的各输入端口1、2分别与第一低通滤波器6-1至第二低通滤波器6-2的各输出端口2,第一本振模块7-1至第二本振模块7-2的各输出端口1相连,其输出端口3分别与相加器9的输入端口1、2相连,第一混频器8-1至第二混频器8-2分别将第一本振模块7-1至第二本振模块7-2输出的本振信号与低通滤波后的信号进行混频,混频后的信号输出至相加器9;带通滤波器10的输入端口1与相加器9的输出端口3相连,其输出端口2通过中频电缆与发信机输入端口E相连,带通滤波器10将相加器9输出的相加信号进行带通滤波后输出;中频放大器4的输入端口1通过中频电缆与收信机输出端口F相连,其输出端口2、3分别与解调器3的输入端口1、2连接,中频放大器4将输入的中频信号进行自动增益控制,控制后的信号再与两个不同频率的本振信号混频,混频后的两个信号分别输出至解调器3;电源29出端+V电压端与各部件相应电源端并接,提供各个部件需要的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52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