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的鸡卵黄抗体及其制备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8728.6 | 申请日: | 200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3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6/18 | 分类号: | C07K16/18;C07K16/02;C07K1/14;G01N33/53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樊 戎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日 血吸虫 可溶性 虫卵 抗原 卵黄 抗体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寄生虫的诊断技术,特别涉及日本血吸虫
背景技术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在静脉血管中的蠕虫,可感染人和牛等家畜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引起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病人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引起以肝硬化和腹水为主的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并最终因肝昏迷或不可控制的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目前,血吸虫病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全世界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此病,每年感染人数仍达2亿之多,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370个县市流行,累计感染者达1160万人,钉螺面积为143亿m2,受威胁人口在1亿以上。因此,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人及牛、猪、鼠等多种哺乳动物是血吸虫的终宿主,当人或牛等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时,尾蚴钻入宿主皮肤并脱掉尾部转变成童虫,在宿主皮下组织作短暂停留后,进入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由左心进入大循环,到达肠系膜动脉的童虫可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肝门静脉。童虫在肝门静脉发育到性器官初步分化后,即雌、雄合抱,再移行到肠系膜静脉及直肠静脉寄居、交配、产卵。从尾蚴钻入皮肤到虫体发育成熟并产卵,日本血吸虫约需24天。成虫寄生于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雌虫产卵于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内。一部分虫卵随静脉血流沉积在肝或结肠肠壁组织内,另一部分虫卵可随破溃的组织落入肠腔,并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排出体外的虫卵必需入水,在合适的温度、渗透压和光照等条件下孵出毛蚴,当毛蚴遇到其中间宿主钉螺时即钻入钉螺体内,经过母胞蚴、子胞蚴的无性繁殖阶段发育成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后即可感染新的宿主,开始新一代的繁殖。
早期、正确的诊断是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血防工作,目前绝大部分疫区的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患者的感染度都有明显下降,处于轻中度感染(5-10%)。在血吸虫病的诊断中,粪检发现虫卵是确诊血吸虫感染的依据,但由于排卵量受感染度和感染阶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中度或低度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的敏感性并不能令人满意,漏检率高,特别是在我国,单纯依靠粪检已不能满足血吸虫病诊断的需要,因此免疫学检查已成为血吸虫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免疫学诊断主要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抗血吸虫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有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IDT)、环卵沉淀试验(circumoval precipitin test,COPT)、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method,IFA)等。但抗体存在时间长,无法区分现症和既往感染,对病人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而循环抗原(circulating antigens,CAg)是活的虫体在人体内寄生时排泄分泌的,一般认为,在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CAg含量高,而在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由于CAg不断与血清抗体结合形成血吸虫循环免疫复合物,故CAg含量较少。所以,CAg检测对于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特别有价值,并能作为疗效考核的指标,但因含量少,所以对检测方法的灵敏性要求更高。
在国内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血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
(1)现行的血吸虫病检测系统的疗效考核价值均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大量检测试剂都是检测抗体的,而抗体在病人治疗后的1-3年甚至十几年后仍可在血清中检测到,无法区分现症和既往感染,因此需为疗效考核提供一种有效的以检测抗原为主的诊断系统。
(2)循环抗原检测方法的主要困难在于患者特别是慢性期患者体内的循环抗原含量非常少,目前的检测体系的敏感性较低,尤其是在对大量的轻度流行区的评估上还没有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
(3)血吸虫病诊断试剂种类很多,水平参差不齐,试剂质量存在批间生产的差异和不稳定的问题;诊断标准不够客观化,易导致人为误差等。
当前,寻找敏感和特异的循环抗原检测方法并推向广大的流行区是血吸虫病诊断试剂研究与开发的主要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87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