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抗压杀菌的抗压保护装置及抗压杀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6972.0 | 申请日: | 2008-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3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屠仲其 | 申请(专利权)人: | 屠仲其 |
主分类号: | A23L3/00 | 分类号: | A23L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白益华 |
地址: | 201615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塑料容器 薄膜 封口 包装 罐头食品 抗压 杀菌 保护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罐头食品抗压杀菌的抗压保护装置及抗压杀菌方法,具体地涉及用于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抗压杀菌的抗压保护装置及抗压杀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罐头食品包装有玻璃瓶、金属罐、蒸煮复合袋三种。杀菌方法有100℃以下低温杀菌(巴氏杀菌)和100℃以上高温杀菌。这两种杀菌工艺有相同的杀菌阶段,也即有升温、保温杀菌、冷却三个阶段,而不同阶段杀菌设备内的压力和杀菌产品的压力会变化,因此对罐头食品的包装物有特定的要求。也即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在升温和降温时必须控制速度和压力防止包装物受压力差变形或破裂,因此产品无效杀菌受热时间较长,影响产品口感质量,制约新产品开发。基于以上原因现有杀菌方法目前只能用以上三种包装材料。这三种包装物都有其特点,玻璃瓶和金属罐具有一定受压能力,蒸煮袋不怕外压和变形。
但是这三种包装都具有不足之处:玻璃瓶较重易碎,金属罐成本较高,而且金属本身和罐内防腐层都是对人体有害物质,蒸煮袋不宜装有汤汁食品。而且这三种包装物都不能直接放入微波炉加热食用,食用不是最方便,以上原因是制约罐头产业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的塑料(包括PP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开启方便、可以直接放入微波炉加热的优点,但是这种塑料(包括PP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在杀菌过程中如果采用现有的杀菌方法(低温杀菌和高温杀菌法)会变形破裂。
综上所述,本领域缺乏一种对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进行杀菌而避免其变形破裂的方法及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进行杀菌而避免容器变形破裂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进行杀菌而避免容器变形破裂的抗压保护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的抗压杀菌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杀菌过程中,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抗压保护装置包覆所述罐头后进行杀菌;其中所述抗压保护装置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与盖板组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杀菌方法为巴氏杀菌法。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杀菌方法为高温杀菌法,所述高温杀菌法的温度在100℃-130℃之间。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抗压杀菌的抗压保护装置,所述抗压保护装置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与盖板组成,且所述抗压保护装置包覆所述罐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抗压装置包覆所述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所述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由塑料容器3和封口薄膜2组成。抗压保护装置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4与盖板1组成,所述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4与盖板1后进行杀菌。其中容器4与盖板1包覆所述塑料容器3和封口薄膜2组成的罐头食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过改进制备工艺,获得了可以在杀菌过程中迅速升温和降温,也可以在超高温下进行的杀菌方法,该杀菌方法能够缩短杀菌过程中升温和降温时间,提高产品口感质量要求,开发更多种类的罐头食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构思如下:
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抗压保护装置包覆所述罐头后进行杀菌;其中所述抗压保护装置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与盖板组成。
以下对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进行详述:
杀菌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塑料容器薄膜封口包装的罐头食品的杀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杀菌过程中,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抗压保护装置包覆所述罐头后进行杀菌;其中所述抗压保护装置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与盖板组成。
所述金属容器的材质可以是各种传统的导热金属,具体地例如选自铝、不锈钢或其它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屠仲其,未经屠仲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69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