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内微扰动注浆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6231.2 | 申请日: | 200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5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葛以衡;赵国强;夏晨欢;廖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20/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065上海市交***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扰动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类,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内微扰动注浆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使用的注浆方法包括压密注浆、旋喷注浆、辟裂注浆等,其工法各异,对于较好的地层或环境条件还是满足要求的;现有注浆技术中通常不能兼顾周边复杂环境,且一般只考虑注浆的最终效果,而不考虑注浆过程的扰动问题,因此对于环境保护要求极高的情况下,特别是当变形需要控制在毫米级微小范围内时,注浆流量、注浆次数、打拔管速度等重要参数会产生相对显著的自身扰动,因此其精细化程度对施工控制目标的实现则至关重要。如施工过程控制不当,往往导致以加固为目的注浆方法反而造成了对地层更大的扰动,使得控制指标无法得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隧道内微扰动注浆工艺,该工艺通过对注浆材料、注浆工艺参数以及注浆设备的优化选择,将注浆过程中所造成的对地层的扰动控制降低到极小程度。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隧道内微扰动注浆工艺,包括注浆设备、注浆材料及工艺参数的选择,其中注浆设备包括浆液搅拌箱、注浆泵、球阀和注浆管,搅拌箱中的浆液通过注浆泵、球阀进入注浆管,完成注浆,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材料选择的是收缩率不大于5%的双浆液,在注浆过程中,采用同步补浆时,其注浆压力不大于0.5Mpa,注浆流量为10~15L/min,采用置换注浆及打管分层注浆时,其注浆压力为0.3-0.5Mpa,注浆流量为15~25L/min。
所述的双浆液由甲液和乙液组成,其中甲液中包括水泥、粉煤灰、膨润土和水,乙液包括35°水玻璃,各组分在浆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分别是:水泥为24%-28%、粉煤灰为21%-28%、膨润土为1.3%-2.8%、35°水玻璃为8%-17%,其余为水。
所述同步补浆单次注浆量控制在200~500L/次、置换注浆控制在200~300L/次、打管分层注浆单次注浆量初期控制在150~250L/次。
所述打管注浆要保证每米拔管内注浆量不要大于40L。
所述工艺在注浆泵与球阀之间安装设置防喷单向阀,以防止浆液回流喷溅。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隧道内以特定的微扰动控制工艺向周边底层注入特制的浆液,使得注浆过程在起到注浆加固作用的同时,又对土体的扰动最小,将注浆过程扰动及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控制到极小的程度,有效保护邻近的地下及地表沉降敏感类建构筑物。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注浆设备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防喷阀件安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2所示,标号1-15分别表示:甲液搅拌箱1、甲液注浆泵2、流量计3、压力表4、混合腔5、密封装置6、单向阀7、球阀8、盾构管片9、乙液搅拌箱10、注浆泵11、流量计12、压力表13、注浆管14、盾构管片预埋件15。
本实施例采用的注浆材料及工艺参数如下:
(1)双液浆配比
为尽量减少注浆过程对倾斜房屋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和施工经验,选用收缩率小于5%的浆液配比,具体如下:
甲液 乙液
35°水玻璃
水∶水泥∶粉煤灰∶膨润土(Kg)
(Kg)
100∶(90-100)∶(80-100)∶(5-10) 30-60
地面跟踪注浆初凝时间确定以10~20分钟为宜,隧道内注浆初凝时间确定30~60秒为宜。
如注浆孔需多次打开重复注浆,双液注浆施工结束后,在孔口区域注入适量的封闭浆,以保证再次注浆时注浆孔能顺利被打开。
(2)施工技术参数
根据注浆目的不同可分为同步补浆、置换注浆及打管分层注浆三种,其对应的技术参数不同,具体如下:
同步补浆情况:注浆压力≤0.5Mpa,注浆流量10~15L/min;置换注浆及打管分层注浆:注浆压力0.3-0.5Mpa,流量15~25L/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62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窗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大型钢锭偏析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