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捕集回收二氧化碳的新型化学吸收剂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1205.0 | 申请日: | 2008-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4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尹双凤;罗胜联;张晓文;代威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8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二氧化碳 新型 化学 吸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资源环境、化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用于二氧化碳捕集回收的新型高效化学吸收剂。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过去20年中,排放到大气中CO2的3/4是由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目前,大气中CO2含量高达27500亿吨,每年在碳循环中的CO2约6600亿吨,但每年因人类活动和森林退化额外产生257亿吨CO2,这些未平衡的CO2约占碳循环的3.9%。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没有大规模利用不产生CO2的新能源之前,化石燃料依然是人类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因此,CO2产生量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CO2是地球上最廉价和最丰富的碳资源,可以用作化工原料、致冷剂、油田增产剂、惰性介质、溶剂和压力源等。可是,目前全世界每年只有1.1亿吨CO2被化学固定,用途和用量分别为:尿素合成7000万吨、无机碳酸盐制造3000万吨、一氧化碳合成600万吨、水杨酸合成2万吨,碳酸丙烯酯合成数千吨。很显然,CO2的化学固定量不到CO2排放量的1%。当前,如何减少CO2排放,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是人类现在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共同难题。
不管是资源化CO2,还是封存CO2,都涉及到捕集和分离CO2等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十分重视开发相应的CO2回收以及净化和再利用技术。对于移动式的CO2排放源如汽车尾气,要实现CO2的捕集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CO2集中排放源(如火力发电厂、水泥厂、炼钢厂、炼厂等)进行CO2捕集分离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CO2的捕集分离方法,例如吸收分离法、吸附法、膜分离法、低温蒸馏法、水合物法,等等。在这些方法中,吸收分离法是当前仅有的已进入工业规模试验的技术路线,采用的主吸收剂为一乙醇胺(MEA法),迄今为止还没有可以取代它的方法。
尽管MEA法具有吸收速度快、吸收能力强、设备尺寸小等特点。但是,该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蒸汽消耗量大,溶液腐蚀性强,MEA易与烟道气中氧气发生不可逆副反应(以下简称胺降解,氧化生成氨基乙酸、乙醛酸和草酸等副产物)。这些副反应造成了胺的大量损耗,同时生成的副产物又加剧了设备的腐蚀,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者探讨了一系列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些方法集中于采用有机混合胺溶剂代替单一的MEA。例如,巴斯夫公司开发了在MEA溶液中加入N-甲基二乙醇胺(MDEA),改善了吸收剂的吸收合解析特性,可是没有解决胺降解及腐蚀问题。我国南化集团研究院在烟道气等低分压CO2回收领域进行多年研究,开发了以一乙醇胺为主溶剂,添加几种具有空间位阻的活性胺、抗氧化剂和缓蚀剂组成了适用于回收低分压CO2的优良复合吸收剂。该复合吸收剂保持了一乙醇胺法的优点,而且溶液吸收CO2能力提高,再生能耗下降,基本消除一乙醇胺与氧气的降解副反应。但是,MEA法的解析温度高、能耗较高等问题依然未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国际上采用MEA法回收和储存CO2的费用约为每吨30美元。由于费用较高,该法没有大面积推广。[参考文献:J Environ Sci 20(2008)14;Chem Eng Process45(2006)1047;Ind Eng Chem Res 44(2005)3702;Ind Eng Chem Res 44(2005)3099;Energy 31(2006)1520;Catal Today 115(2006)2;Energy 27(2002)607;Chem Ind EngProcess 25(2006)918;现代化工21(2001)53;现代化工24(2002)47;环境污染与防治25(2003)206;CN1403185;CN1354036;CN1546206;CN1546207;CN1660470;天然气化工29(2004)10;天然气化工28(2003)1;应用科技28(2001)40;CN1076183;CN1657156;CN1895771;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6(2000)5;Energy 31(2006)255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12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增强信息安全设备安全性的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防水型红外线取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