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氧化锌多功能气敏传感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6320.0 | 申请日: | 200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1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景志红;张淑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曲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407 | 分类号: | G01N27/407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凌军 |
地址: | 273165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氧化锌 多功能 传感 器件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气敏传感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对于自然环境下的生物代谢、光降解、化学分解等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而且容易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引发″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并且能够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因此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及时检测和防止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氯苯就是常见的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据文献资料报道,氯苯通常需要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和检测。虽然仪器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等优点,但由于仪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而且测试准备工作繁琐,不利于现场实时检测,因而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如何快速、实时地检测氯苯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由于具备灵敏度高、响应快,体积小,制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目前,开发新的气敏材料和新的气敏传感器,使传感器更加微型化和多功能化,已成为国内外半导体气敏传感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现今国内外市场上开发生产的气敏传感器,大多是单一型的传感器,即仅能在一定工作温度下对某一种气体有响应。针对这一现状,多功能气敏传感器的探索研究和开发推广将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片状多孔结构的纳米氧化锌为气敏材料基材,制作工艺简单的多功能气敏传感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多功能气敏传感器件,采用旁热式器件结构,以氧化铝陶瓷管为载体,外表面敷有叉状金电极,两端有铂金丝引出电极;陶瓷管内有加热丝,陶瓷管外涂附有气敏材料,所述气敏材料是片状多孔结构的纳米氧化锌粉体。
所述片状多孔结构的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制备可参考CN101177296(200710114004.2)“片状多孔结构的ZnO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该ZnO纳米粉体为六方相的片状多孔结构,属于六方晶系。
优选的,上述的加热丝是一根镍铬合金线圈,安置在陶瓷管内,用以加热陶瓷管。
所述气敏材料层厚度在微米数量级即可。
本发明多功能气敏传感器件的制作方法,步骤如下:
(1)氧化铝陶瓷管依次用去离子水、丙酮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2)将气敏材料片状多孔结构的纳米氧化锌粉体研细,加入去离子水调成糊状浆料。
(3)把步骤(2)的浆料均匀涂抹在步骤(1)的氧化铝陶瓷管上,然后在200~400℃下烧结,使敏感层致密并且与陶瓷管接合紧致牢固,制成管芯。
(4)按照旁热式器件常规工艺,将步骤(3)中敷有气敏材料的氧化铝陶瓷管芯进行焊接、封装、电老化,制成气敏传感器件。
将制成的气敏传感器件,在一定工作温度下用HW-30A型气敏测试仪测试气敏传感器件的性能,测试气氛采用静态配气法进行测定。
测试系统采用电流电压测试法,基本测试原理如图2所示。提供气敏元件加热电源Vh,回路电源Vc,通过测试气敏元件串联的负载电阻R1的电压Vout来反映气敏元件的特性,元件的加热电压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负载电阻为可换插卡式。传感器在不同的阻值R与R1和Vout的关系为:R=(10-Vout)R1/Vout,当器件阻值变化时,可用取样电阻、电压变化来表示。元件在所测气体中的电阻Rg与在空气中电阻Ra之比定义为灵敏度S,即S=Rg(待测气体气氛中)/Ra(洁净空气中)。
本发明的气敏传感器件的技术特点如下:
1、仅仅通过改变传感器件的工作温度,就能够检测氯苯和乙醇,实现气敏传感器件的多功能化。即在150℃<T<250℃温度范围内,用于氯苯的检测;而在250℃<T<450℃温度范围内,用于乙醇的检测。
2、本发明的气敏传感器件制作简单、性能稳定,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在上述工作温度下,对其他常见气体,如一氧化碳、甲烷、氨气、汽油等均不敏感。
3、实验证明采用本发明的片状多孔结构的纳米氧化锌粉体作敏感材料,可成功制作这种特殊的多功能气敏传感器件。而其他的纳米氧化锌粉体作为敏感材料则没有多功能气敏特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良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曲阜师范大学,未经曲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63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