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组分纤维混纺面料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5246.0 | 申请日: | 2008-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5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武光信;刘文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沃源新型面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D03D47/18;D03D47/30;D02G3/04;D06B7/00;D06M13/188;D06M16/00;D06P3/872 |
代理公司: | 淄博科信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61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分 纤维 混纺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染整领域,特别是以涤纶为主原料,与天丝、竹纤维、麻纤维以及导电纤维混纺织造成的多组分服装面料及制备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以涤纶、粘胶纤维为主的差别化纤维与棉、毛、丝、麻纤维分别组合的面料,因集合了多种纤维的不同优点,越来越受到服装厂商和消费者的青睐,逐渐引领流行面料“潮流”。但是,该类常规组合面料或多或少存在着各方面的缺陷。
因为通常情况下,该类常规面料是将二到三种纤维进行组合,如“涤/天丝”、“涤/竹纤维”和“涤/麻”组合面料等。面料缺陷表现在:“涤/天丝”和“涤/竹纤”类面料虽然改善了产品手感及服用性,但在保证制服类产品的硬挺及抗静电方面相对较差;“涤/麻”类面料虽然在保健、面料硬挺度、可塑型性等方面性能优良,但在手感、穿着舒适感和克服刺痒感方面比较差。总之,该类常规多组分面料虽然具有较好性能,但由于应用的纤维种类少,很难满足消费者要求面料具备多种优良性能的需求。
目前市场上含有四种及四种以上纤维的多组分纤维面料很罕见。因为其虽然比二、三种纤维组合的面料的性能好的多,但是由于纤维种类多,各纤维织造特性、上色条件都相差较大,所以存在面料生产、织造、上色困难、匀染性差等难题,限制了其工业化生产。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成为困扰整个纺织业产品开发人员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组分纤维混纺面料及制备方法,多纤维优势互补,解决纺纱、染色的难题,实现化纤面料的高档化和舒适性。
本发明的多组分纤维混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是由如下原料混纺制作,纺纱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经纱、纬纱相同:
天丝 11-20%
苎麻 8-12%
竹纤维 8-12%
涤纶短纤 60-65%
导电纤维 0.5-0.7%。
所述导电纤维为永久性抗静电纤维,规格3D×38-51mm,能耐酸、耐碱、耐高温、耐洗涤。
根据本发明原料配比,其服装面料的制备工艺及技术参数如下:
总工艺流程简图:
纺纱→织造前准备→织造→染色前处理→高温高压溢流染色→酶处理→助剂定型→罐蒸→验布→成卷。
(一)纺纱工艺:
(1)纺纱规格
a.成纱:9.8tex-13.1tex单纱(或45s/1--60s/1),
捻度:1050T/m,捻向Z捻。
b.配比:
涤纶∶天丝∶竹纤维∶苎麻∶导电纤维=60-65%∶10-15%∶8-12%∶8-12%∶0.5-0.7%;
(2)混料工艺及参数:
阴离子抗静电剂与水配比:1∶8-10,
混合配好后的助剂喷洒加入在上述b按比例配好的纺纱原料中,加入量为纺纱原料重量的1-2%。
(3)梳理工艺
条重3.2-3.3g/m
出条速度16~20转/分
梳理 1道
(4)纺纱工艺
纺纱定重2.7-2.8g/10m
锭速:10000-12000rpm(转/分)
牵伸倍数20-25倍
钢丝圈号数G6#-G16#
(5)络筒工艺:
络筒速度600-1200m/min
成纱质量:①较高的强力,很好的条干和较少的疵点
②麻纤及导电纤维在纱表面分布均匀,无长纤外露。
(二)、织造前准备工艺:
①并纱、倍捻:
用有捻并线机将两根单纱并合,用倍捻机加捻,捻度1200-1300T/m,S捻,锭速12000rpm。
②蒸纱:蒸纱温度90℃,时间120分钟。
蒸纱后作为经纱和纬纱。
③分条整经工艺
总经根数6600-6800根,绞数15-20绞,
整经张力20dN
倒轴张力0.2MPa
(三)织造工艺
坯布规格:幅宽168-170cm,克重160-180g/m2,
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织造(8片棕框以上,2色自动选纬以上配置)。
开口时间315°
(四)、染整工艺
采用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绳状匹染染色工艺
a.染色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沃源新型面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沃源新型面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52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极片尾部贴胶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特型空心胶囊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