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防冻液余热回收利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5217.4 | 申请日: | 200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5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王震;郭利;华希军;李振瑞;唐兴成;陈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伟 |
主分类号: | F02N17/02 | 分类号: | F02N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11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防冻液 余热 回收 利用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余热回收利用方法,尤其是一种内燃机工作中产生的防冻液余热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内燃机在工作中内燃机气缸会产生大量的热能,现有技术是将这部分热能释放在大气中,因而成为余热。排放这部分余热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循环水泵、冷却器、风扇排至大气中;二是从排气管直接被排至大气。这不仅浪费了能源,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而另一方面,现有的各类汽车、拖拉机、农用车等机动车在低温条件下机动车启动困难,一般气温在-10℃到-15℃范围时,汽车冷启动则有一定困难。当气温降至-40℃以下时,不经预热,则根本无法启动;机械磨损严重,汽车在低温环境中行驶,各总成尤其是内燃机的磨损都比较严重。在内燃机的使用过程中,50%以上的气缸磨损是在启动过程和内燃机初始运转中造成的。而冬季低温下启动,又占其磨损量的60%-70%;热状况不良,燃油与润滑油消耗量增加,汽车在低温环境中行驶,内燃机工作温度低,升温时间长,摩擦内耗大,其输出功率下降,增大燃料消耗量。在寒冷环境中启动内燃机,必须对内燃机进行充分的预热。现有技术预热的方法虽然很多,但都需要另外的热源。
如何将内燃机工作中所产生的被浪费的防冻液余热利用回收用于内燃机的预热,在当今能源短缺威胁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发明内容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燃机工作中产生的防冻液余热的回收方法,通过利用储存在防冻液中的、内燃机工作时产生的余热的方式,在机动车启动时输回防冻液、对水箱及内燃机升温,达到方便内燃机启动、充分合理利用热能、减轻内燃机低温磨损、延长机器使用寿命、减轻冬季启动劳动强度之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内燃机防冻液余热回收利用方法是:使发动机水箱内的防冻液经一微型直流泵管路连接至一双层真空保温容器。
所述的双层真空保温容器设置在内燃机周围的闲置空间内,用于储存防冻液中的、内燃机工作时产生的热能;由于采用了双层真空技术,保温容器有着良好的保温效果。
所述的微型直流泵以机动车电瓶为供应电源,通过管路连接上述的双层真空保温容器和水箱。
当内燃机工作一段时间停止工作时,该微型直流泵将水箱内的防冻液导入双层真空保温容器内,由于内燃机工作时水箱内的防冻液处于高温状态,因此内燃机工作时产生的余热被储存于双层真空保温容器内,达到内燃机防冻液余热回收之目的;当在内燃机启动时,该微型直流泵将储存于双层真空保温容器内的防冻液输回至水箱对内燃机升温,达到内燃机防冻液余热利用之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设计简单、巧妙,仅仅在内燃机周围的闲置空间内设置了一双层真空保温容器和一微型直流泵,就起到了内燃机防冻液余热回收利用之功效;而微型直流泵以机动车电瓶为供应电源,勿需外接能源。
2.节能,本发明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内燃机工作中产生的热能,通过利用储存防冻液中的热能的方式,在机动车启动时输回防冻液对内燃机升温。
3.适用于各种内燃机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内燃机防冻液余热回收利用方法,是使发动机水箱内的防冻液经一微型直流泵管路连接至一双层真空保温容器。
所述的双层真空保温容器设置在内燃机周围的闲置空间内,用于储存防冻液中的、内燃机工作时产生的热能;由于采用了双层真空技术,保温容器有着良好的保温效果。
所述的微型直流泵以机动车电瓶为供应电源,通过管路连接上述的双层真空保温容器和水箱。
当内燃机工作一段时间停止工作时,该微型直流泵将水箱内的防冻液导入双层真空保温容器内,由于内燃机工作时水箱内的防冻液处于高温状态,因此内燃机工作时产生的余热被储存于双层真空保温容器内,达到内燃机防冻液余热回收之目的;当在内燃机启动时,该微型直流泵将储存于双层真空保温容器内的防冻液输回至水箱对内燃机升温,达到内燃机防冻液余热利用之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伟,未经陈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52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