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泥沙蜂窝煤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5084.0 | 申请日: | 2008-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0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李青松;马丽萍;张庆东;李海峰;朱吉强;赵峰;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新 |
主分类号: | C10L5/48 | 分类号: | C10L5/48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永丽 |
地址: | 25709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泥 蜂窝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燃料的深加工配方及工艺,尤其是一种利用油泥沙制作蜂窝煤的配方及工艺。
背景技术
含油污泥是在石油开采、运输、炼制及含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固体废物。污泥中一般含油率在10~50%,含水率在40~90%,我国石油化学行业中,平均每年产生80万t罐底泥、池底泥,胜利油田每年产生含油污泥在10万吨以上,大港油田每年产生含油污泥约15万吨,河南油田每年产生5万吨含油污泥。含油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苯系物、酚类、蒽、芘等有恶臭的有毒物质,含油污泥若不加以处理,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含油污泥的处理一直是困扰油田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处理油泥沙的方法,既减少油泥沙对环境的污染,又能以焚烧的方法充分利用能源。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油泥沙蜂窝煤,其特征在于其生产配方为重量百分比:
油泥沙 45%
固型材料(一般为粘土) 20%
助燃材料(一般为无烟煤) 20%
固硫材料(一般为白灰) 5%
原油吸附材料(一般为炉渣) 10%。
其生产工艺为将所有原料倒入粉碎机进行粉碎,使颗粒直径不大于0.3mm,然后输入到搅拌机内充分搅拌,时间为不少于30分钟,经搅拌后的原料倒入型煤成型机进行成型,最后将成型的蜂窝煤托出,烘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方便使用,污泥经焚烧后,多种有害物几乎全部除去,废物减容效果好,处理比较安全。且减少油泥沙对环境的污染,回收利用油泥砂中的石油类物质的热量的同时实现对油泥砂的无害化处理节约能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含油污泥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原油开采产生含油污泥,原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主要来源于地面处理系统,采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再加上污水净化处理中投加的净水剂形成的絮体、设备及管道腐蚀产物和垢物、细菌(尸体)等组成了含油污泥。此种含油污泥一般具有含油量高、粘度大、颗粒细、脱水难等特点,它不仅影响外输原油质量,还导致注水水质和外排污水难以达标。二是油田集输过程产生含油污泥,胜利油田含油污泥的主要来源于接转站、联合站的油罐、沉降罐、污水罐、隔油池底泥、炼厂含油水处理设施、轻烃加工厂、天然气净化装置清除出来的油沙、油泥,钻井、作业、管线穿孔而产生的落地原油及含油污泥。油品储罐在储存油品时,油品中的少量机械杂质、沙粒、泥土、重金属盐类以及石蜡和沥青质等重油性组分沉积在油罐底部,形成罐底油泥。中原油田污泥产生主要是一次沉降罐、二次沉降罐、洗井水回收罐的排污。含油污泥本身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老化原油、蜡质、沥青质、胶体和固体悬浮物、细菌、盐类、酸性气体、腐蚀产物等,污水处理过程中还加入了大量的凝聚剂、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等水处理药剂。在3~6年的油罐定期清洗中,罐底含油污泥量约占罐容的1%左右。罐底含油污泥的特点是碳氢化合物(油)含量极高。据调查测试发现,油罐底泥中大约25%为水,5%的无机沉淀物如泥沙,70%左右为碳氢化合物,其中沥青质占7.8%,石蜡占6%,污泥灰分含量4.8%。三是炼油厂污水处理场产生的含油污泥,炼油厂污水处理场的含油污泥主要来源于隔油池底泥、浮选池浮渣、原油罐底泥等,俗称“三泥”,这些含油污泥组成各异,通常含油率在10%~50%之间,含水率在40%~90%之间,同时伴有一定量的固体。
油泥沙型煤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固型材料(粘土)20%,固硫材料(白灰)5%,助燃材料(无烟煤)20%,原油吸附材料(炉渣)10%及油泥沙45%等组成。经粉碎、搅拌、型煤成型机制作成多孔块状结构燃料。
其生产工艺为将所有原料倒入粉碎机进行粉碎,使颗粒直径不大于0.3mm,然后输入到搅拌机内充分搅拌30分钟,经搅拌后的原料倒入型煤成型机进行成型,最后将成型的蜂窝煤托出,烘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新,未经李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50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焦距多视场一次遮挡全反射式消像散光学系统
- 下一篇:擦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