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立周围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4364.X | 申请日: | 2008-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3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厉保秋;久田;黄山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9/00 | 分类号: | A61B19/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50061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立 周围 血管 内膜 增生 动物 模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立周围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的方法,属于动物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包括新药筛选)的研究。人类疾病的发展十分复杂,若以人本身作为实验对象来深入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推动医药学的发展则非常缓慢,且临床积累的经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局限性,而且许多实验在道义上和方法上也受到限制;而借助动物模型进行间接研究,可以有意识地改变那些在自然条件下不可能或不易排除的因素,以便更准确地观察模型的实验结果并与人类疾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方便、更有效地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研究防治措施。诱发性动物模型是通过物理、生物、化学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人为诱发出的具有类似人类疾病特征的动物模型。诱发性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简便,实验条件容易控制,重复性好,在短时间内可诱导出大量疾病模型,广泛用于药物筛选、毒理、传染病、肿瘤、病理机制的研究。
周围血管内膜增生及其由此所造成的管腔狭窄乃至阻塞,一直是困扰血管外科的一大难题。针对周围血管内膜增生发病机制的各个环节,需要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因此,致周围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本身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可以对各种药物的药效及作用机理进行验证,进一步探索血管内膜增生的发病机理及有效治疗措施,因此,科学地建立致周围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是发现对周围血管内膜增生疾病更为有效治疗药物与疫苗的有利前提。
血管内膜增生及由此所造成的管腔狭窄是高血压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共同的生理特征,与血管重塑密切相关,最终将影响靶器官的功能。血管内膜增生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可能与内皮功能障碍与损伤、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Vas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向内膜迁移、增殖及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等多种因素有关。医学界认为血管内膜增生最主要的机制之一就是激活了的VSMC中原癌基因过度表达,造成细胞大量增殖。血管内膜增生长期折磨着患者,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动物模型出现,因此建立具有科学性、重复性与多样性的动物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推动医学界对血管内膜增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血管内膜增生的发病机理,使血管内膜增生的研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更加准确、客观的验证各种药物对血管内膜增生的疗效机理。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立周围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的方法,以建立一种周围血管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弥补了目前没有成熟的动物模型的不足,可用于研究周围血管内膜增生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该病的药物的筛选和疗效观察等。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建立周围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至少一组健康哺乳动物,对其中至少一组静脉推注注射用冬凌草甲素,连续注射7~12天,每天注射一次,剂量为0.30mg/kg·d-1~15mg/kg·d-1;
(2).将动物处死,取动物耳缘动脉或周边小动脉作病理切片,光镜下显示:内膜明显增厚,血管腔面积明显缩小变窄,血管内膜增加厚度、血管腔面积与对照组病理切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则周围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建立成功;若无上述现象,则周围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未建立成功。
所述哺乳动物是新西兰白兔,注射剂量为7.0mg/kg·d-1~7.5mg/kg·d-1。
所述哺乳动物是SD大鼠,注射剂量为10mg/kg·d-1~15mg/kg·d-1。
所述哺乳动物是比格犬,注射剂量为4.0mg/kg·d-1~4.5mg/kg·d-1。
所述哺乳动物是恒河猴,注射剂量为0.30mg/kg·d-1~0.35mg/kg·d-1。
所述注射用冬凌草甲素由山东弘立动物试验研究有限公司制备,批号07060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43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氧化物粉末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