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3312.0 | 申请日: | 2008-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8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秦建华;曾绍江;林炳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5/08 | 分类号: | G01N35/08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樊南星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气动 微流控 芯片 操控 方法 | ||
1.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集成 有气动微阀(1)的PDMS微流控芯片(2)作为平台,通过操作气动微阀 (1)控制下述内容之一或其组合:液滴的形成过程、液滴的大小、液滴的 组成、液滴之间的融合过程;所述集成有气动微阀(1)的PDMS微流控芯 片(2)由液路层(201)、控制层(202)和基板(203)三部分封接而成; 其中:
所述的液路层(201)中包含有液体流动所需通道,控制层(202)含 有控制通道(202a),液路层(201)和控制层(202)封接后与基板(203) 封接;
所述的气动微阀(1)由液路层(201)和控制层(202)之间的PDMS 薄膜构成;液路层(201)和控制层(202)之间只通过气动微阀(1)相联 系,二者内部并不连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其 特征在于:利用集成有气动微阀(1)的PDMS微流控芯片(2)作为平台, 通过操作气动微阀(1)对液滴进行操控具体要求满足如下要求:
控制通道(202a)通过进气口(202b)与加压气体相连,加压气体的 通或断由电磁阀控制;液体进入通道后,通过电磁阀控制加压气体的通或 断来控制气动微阀(1)即PDMS薄膜发生明显形变或基本不发生形变,以 便关闭或连通水相所经由的通道,从而控制水相的流动与否。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其 特征在于:
液路层(201)中的通道具有多种结构,与气动微阀(1)对应处的通 道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通道的其余部分的横截面均为矩形结构。
4.按照权利要求1~3其中之一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 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中 具体还包括以下内容:
向芯片的样品池中加入油和水溶液后,对芯片末端的废液池抽真空, 驱动油和水溶液在通道内流动;液体的流速由施加的真空度的大小进行调 节。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其 特在于: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中还包含有下述内 容之一或其组合:
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中,形成油包水型液滴 的具体方法是:当水相和油相同时进入通道时,首先打开水相通道的气动 微阀(1)、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关闭水相通道的气动微阀(1);如此交替进 行,即可在PDMS微流控芯片(2)的通道中形成油包水型液滴;
在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中,通过调节气动微 阀(1)的开启时间的长短可以精确控制液滴的大小;
在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中,通过增加水相通 道数量并按一定顺序开启各水相通道对应的气动微阀(1),可以生成具有 多种化学组成的液滴阵列;
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中,在微流控芯片的不 同部位同步形成两个液滴,使上述液滴同时进入汇合通道并相遇,可以控 制液滴的融合。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其 特征在于:
在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中,所述气动微阀(1)具 体为下压式或者上推式;其中:
下压式即控制层在液路层之上;上推式即控制层在液路层之下。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其 特征在于:
在基于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方法中,水相和油相进入通道 后,将在两相通道相交汇处形成液滴;将加压空气与控制通道相连,采用 电磁阀控制加压空气的供给与断开,进而控制微阀的开启和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331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超级电容模组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