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TA15钛合金边角料的零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0272.4 | 申请日: | 200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9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阁;王向明;王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云阁 |
主分类号: | B22F8/00 | 分类号: | B22F8/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致仁 |
地址: | 110035辽宁省沈阳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ta15 钛合金 边角料 零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钛合金边角料进行再制造技术,特别提供了一种利用TA15钛合金边角料的零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钛合金是现代飞机主承力结构的重要结构材料,军用飞机钛合金用量甚至达到全机结构重量的20%~41%,其中TA15钛合金常被选用作为骨干材料之一。它具有中等的室温和高温强度、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焊接性能,其半成品有薄板、厚板、轧棒、锻棒、模锻件、锻件、铸件等,主要用于飞机中的加强框、梁、接头、壁板、长桁、紧固件等。
TA15钛合金综合性能优异,对于减轻结构重量、提高结构效率、改善结构可靠性、提高机体寿命、满足高温和高载以及腐蚀环境要求等能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材料制件的成本很高,例如TA15厚板达500元人民币/千克,锻件达800元人民币/千克;钛合金的工艺性很差,其机械加工比铝合金和结构钢要困难得多,效率非常低下,例如钛合金的经济切削速度仅为铝合金的4.2%,而且需要专用特种刀具;钛合金飞机制件的材料利用率很低,仅为8%~10%。上述因素综合,亦即一方面其材料和制造成本很高,而另一方面材料利用率极低,浪费非常严重,最终导致钛合金制件成本高达20000元人民币/千克之多。
因此,高额制造成本是钛合金制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A15钛合金块体边角料制造合格零件的方法,通过该方法所制造的TA15零件,其结构性能与锻件相当,结构完整性好,可实现钛合金材料的循环使用及其再制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TA15钛合金边角料的零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真空非接触等离子熔化,将TA15钛合金板材、棒材或锻件机械加工后所剩余的块体边角料氩气雾化制成粉末,以粉末雾化态真空罐装,其中粉末60%以上为球形粉末,经筛分和干燥,为30~600目。
——利用激光按零件数模将钛合金粉末逐层熔化沉积,直至堆积成所设计的零件毛坯;其中激光束功率:不低于2.5kW,激光束斑直径:φ范围为3~6mm,扫描速度范围为:5~10mm/min,粉末流量范围为:25~35g/min,单层沉积厚度:不高于0.8mm。
所述利用TA15钛合金边角料的零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除TA15钛合金外,还包括适合于激光逐层熔化沉积或激光快速成形的其它钛合金。
所述利用TA15钛合金边角料的零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激光束功率:范围为7000~8000W,激光束斑直径:φ范围为3~5mm,扫描速度范围为:5~7mm/min,粉末流量范围为:25~27g/min。
本发明首次创造性地利用激光熔化沉积(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实现了TA15块体边角料的循环使用,而且不需要再次熔炼和锻轧,即可制造出合格的零件,并且零件的组织、成分、性能与用合格成品料所制成的零件完全相同,达到甚至超过锻件水平。材料利用率显著提高,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仅为传统制造工艺制件的1/4,为合格成品料按激光熔化沉积制件成本的1/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传统工艺机械加工所剩余的TA15块体边角料加工成截面约10×10mm~20×20mm的棒材,长度不限,按照激光熔化沉积制造技术要求制成粉末;利用激光熔化沉积设备和工艺,按照零件数模进行零件近终形毛坯成形。TA15粉末成分为A16.5、Zr2.0、Mo1.0、V1.0、余量为Ti;采用CO2激光器,输出功率为8000W,光斑直径为3mm,焦距500mm,扫描速率为5mm/min,粉末流量25g/min,用氩气吹扫保护。
表1TA15边角料激光熔化沉积试件室温拉伸性能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TA15块体边角料通过激光熔化沉积所制成试样的室温拉伸性能优异,其强度甚至超过了锻件,塑性与锻件相当,性能的方向性不明显。
表2TA15边角料激光熔化沉积试件高温拉伸性能(5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云阁,未经王云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02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