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早教学习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00072.0 | 申请日: | 2008-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7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邓自军;庞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B5/00 | 分类号: | G09B5/00;G09B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一斌;王琦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教学 系统 | ||
1.一种编码译码系统,该系统包括:
编码载体,包含其编码信息的编码部分;
译码载体,用于放置所述编码载体,所述译码载体包含与所述编码部分对应的编码读取部分,从所述编码载体的编码部分读取所述编码信息;
控制器,对所述编码信息进行译码,并根据译码结果识别所述编码载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部分包括多于一个的导电部、一个电源接收部,所述导电部之间预设的连接与断开组合构成所述编码信息,所述电源接收部与所述彼此连接的导电部相连;
所述编码读取部分包括电源提供部、以及与所述导电部数量相同的接触部,每一接触部连接至一输入/输出I/O;
所述电源提供部与所述电源接收部接触,所述导电部与对应的接触部接触,使得分别与各接触部相连的各I/O产生与所述编码信息对应的电平信号;
所述控制器,扫描所述I/O的电平信号,并对所述I/O的电平信号进行译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译码载体多于一个;
每一译码载体的编码读取部分的各接触部所连接的I/O,不同于其他译码载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译码载体多于一个;
所有译码载体的编码读取部分复用相同的I/O;
每一译码载体的编码读取部分的电源提供部依次提供电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在确定所述译码载体中有编码载体插入并完成对所述编码读取部分各I/O的电平扫描后,关闭所述编码读取的部分I/O的输入状态。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为插针、所述接触部为插槽;
或者,所述导电部和所述接触部均为触点。
6.一种早教学习机系统,该系统包括:
具有至少一个可视化标识符号的编码载体,所述编码载体包含其可视化标识符号编码信息的编码部分;
译码载体,用于放置所述编码载体,所述译码载体包含与所述编码部分对应的编码读取部分,从所述编码载体的编码部分读取所述编码信息;
控制器,对所述编码信息进行译码,并根据译码结果判断所述编码载体的可视化标识符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部分包括多于一个的导电部、一个电源接收部,所述导电部之间预设的连接与断开组合构成所述可视化标识符号的编码信息,所述电源接收部与所述彼此连接的导电部相连;
所述编码读取部分包括电源提供部、以及与所述导电部数量相同的接触部,每一接触部连接至一输入/输出I/O;
所述电源提供部与所述电源接收部接触,所述导电部与对应的接触部接触,使得分别与各接触部相连的各I/O产生与所述编码信息对应的电平信号;
所述控制器,扫描所述I/O的电平信号,并对所述I/O的电平信号进行译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译码载体多于一个;
每一译码载体的编码读取部分的各接触部所连接的I/O,不同于其他译码载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译码载体多于一个;
所有译码载体的编码读取部分复用相同的I/O;
每一译码载体的编码读取部分的电源提供部依次提供电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在确定所述译码载体中有编码载体插入并完成对所述编码读取部分各I/O的电平扫描后,关闭所述编码读取的部分I/O的输入状态。
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为插针、所述接触部为插槽;
或者,所述导电部和所述接触部均为触点。
11.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载体为片状或者块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的编码载体的内部或外表面进一步设置磁铁。
13.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进一步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相连的下述之一或任意组合:显示装置、扬声器、键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007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