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膜和以非晶态聚酰胺为基础的基材组成的复合件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31775.3 | 申请日: | 2007-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5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K·卢特泽勒;K·休尔斯曼;M·韦尔普茨;R·沃谢 | 申请(专利权)人: | 赢创德固赛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4 | 分类号: | B32B27/34;C08L7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石克虎;李连涛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晶态 聚酰胺 基础 基材 组成 复合 | ||
本发明涉及由膜和以基本上非晶态的聚酰胺为基础的基材组成的 复合件。
由非晶态聚酰胺组成的注塑或挤出模制品(Formteile)已广泛使用, 这是因为聚碳酸酯具有透明性,高的冲击强度()和其 它方面良好的光学和机械性能。然而,由于非晶态聚酰胺缺少耐化学性 和对应力开裂的敏感性,由它们组成的模制品因此不能用于其中不能可 靠地排除接触到溶剂或化学品的风险的情形。
本发明的目的是消除以上缺点和提供以基本上非晶态的聚酰胺模 塑物料为基础的对象,这些对象对应力开裂不敏感并且具有足够的耐划 性和耐磨性,同时特别应当基本上保留透明性。
这一目的已经通过复合件来实现,该复合件由以下组成:
I.膜,它包括由部分结晶聚酰胺组成的模塑物料(Formmasse)制 成的层I.a),和
II.由基本上非晶态聚酰胺组成的模塑物料制成的基材。
本发明还涉及根据I.的膜用于生产包括根据II.的基材的复合件的用 途。
对于根据I.a)的层的部分结晶聚酰胺没有限制。这里能够使用的主 要是脂族均缩聚物和共缩聚物,如PA46、PA66、PA88、PA610、PA612、 PA810、PA1010、PA1012、PA1212、PA6、PA7、PA8、PA9、PA10、 PA 11和PA 12。(聚酰胺的标记数字对应于国际标准,其中第一个数字 给出起始二胺的碳原子数和后一个数字给出了二羧酸的碳原子数。如果 仅仅给出一个数字,这意味着起始自α,ω-氨基羧酸或从它衍生的内酰胺; 其它可参见H.Domininghaus,Die Kunststoffe und ihre Eigenschaften[塑 料及其性质],从第272页起,VDI-Verlag,1976)。
如果使用共聚酰胺,这些含有,例如,己二酸,癸二酸,辛二酸, 间苯二酸,对苯二酸,萘-2,6-二羧酸等作为共聚用酸和,双(4-氨基环己 基)甲烷,双(3-甲基-4-氨基环己基)甲烷,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六亚甲 基二胺等等作为共聚用二胺。还可以引入作为辅助组分的内酰胺,如己 内酰胺或月桂内酰胺,或氨基羧酸,如ω-氨基十一烷酸。
这些聚酰胺的制备是已知的(例如D.B.Jacobs,J.Zimmermann, Polymerization Processes,第424-467页,Interscience Publishers,New York,1977;DE-AS 21 52 194)。
其它合适的还有聚酰胺和混合的脂族/芳族缩聚物,例如按照在US 专利文献No.4 163 101、4 603 166、4 831 108、5 112 685、5 436 294 和5 447 980中,和在EP-A-0 309 095中所述。这些一般是缩聚物,它 的单体选自芳族二羧酸类,如对苯二酸和间苯二酸,选自脂族二羧酸类, 如己二酸,选自脂族二胺类,如六亚甲基二胺,九亚甲基二胺,十二亚 甲基二胺和2-甲基-1,5-戊二胺,以及选自内酰胺或ω-氨基羧酸类,如己 内酰胺,月桂内酰胺和ω-氨基十一烷酸。在缩聚物中芳族单体单元的含 量一般是全部单体单元总和的至少0.1%、至少5%、至少10%、至少15%、 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或至少45% 或约50%。这些缩聚物常常被称作“聚对苯二甲酰胺类”或“PPA”。其它 合适的聚酰胺是聚(醚酯酰胺)或聚(醚酰胺);这一类型的产物例如已描述 在DE-OSS 25 23 991,27 12 987和30 06 961中。
部分结晶聚酰胺的熔融焓是至少8J/g,优选至少10J/g,更优选至 少12J/g和甚至更优选至少16J/g,这通过在第二次加热程序中根据ISO 11357的DSC方法以及熔融峰的积分来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赢创德固赛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赢创德固赛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17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