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30978.0 | 申请日: | 200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6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武田健男;吉原朝光;山口竜也;田上研児;神原良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18/76 | 分类号: | C08G18/7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 娟;李平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甲酸酯 改性 甲烷 氰酸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各种聚氨基甲酸酯产品的原料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
背景技术
在各种聚氨基甲酸酯产品的制造中,作为原料使用将一部分异氰酸酯基与含羟基化合物反应而实施了氨基甲酸酯改性的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即所谓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该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例如优选作为硬质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
下述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记载关于这种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的实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3-403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3-555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需解决的课题
连续生产设备中所制造的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通常可制得保持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所期望的各性能(例如,反应性、最终得到的聚氨基甲酸酯树脂的机械物性等)均不受影响的水平的含有微量铁(低铁含量)的产品。但是,在对该设备刚刚进行完定期修理等之后所得的产品,偶尔存在制得的产品含有大量铁(高铁含量)的情况。
上述专利文献1、2中所用的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为如上述的高铁含量产品时,对其进行氨基甲酸酯改性而得到的氨基甲酸酯改性 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存在以下情形: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例如在45℃的高温、特定氛围下的产品中)而容易增稠,有时不能为市场提供高规格产品(スペツクアウト品)。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含有50ppm以上的铁含量,只要在规定期间内就能抑制增稠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为如下制备的组合物:以含有50ppm以上铁含量的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为原料,通过向将一部分异氰酸酯基与含羟基化合物反应而进行了氨基甲酸酯改性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中,添加磷酸或磷酸酯。上述铁含量优选为110ppm以下。
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中,上述磷酸酯中的磷浓度优选为每分子中5%以上。
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中,与上述磷酸酯中的磷原子键合的羟基浓度优选为每分子中5%以上。
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中,上述磷酸酯优选为选自聚氧乙烯烷基醚磷酸酯、磷酸2-乙基己酯、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磷酸一辛酯、磷酸双(2-乙基己基)酯、酸式磷酸丁酯、以及酸式磷酸乙酯中的1种以上。
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中,优选在45℃的状态下经过28天时的粘度变化率为15%以下。更优选10%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提供即使含有50ppm以上的铁含量,只要在规定期间内,就能抑制增稠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 酯组合物。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例如,即使用于硬质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时,板材物性(パネル物性)与使用未添加磷酸或磷酸酯的低铁含量产品(即,通常市售的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的情况一样。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组合物包含如下制备的组合物:向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中添加磷酸或磷酸酯;所述氨基甲酸酯改性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通过将含有50ppm以上的铁含量的二苯甲烷类异氰酸酯中的一部分异氰酸酯基与含羟基化合物反应而进行氨基甲酸酯改性而制备。作为此处的含羟基化合物,可例示上述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化合物。
这里所说的铁含量是指,异氰酸酯组合物中存在的采用原子吸收分析等分析方法测定的铁含量。作为分析方法,例如有以下方法:使异氰酸酯溶解在溶剂(例如,甲基异丁基酮等)中后,通过火焰原子吸收装置或者ICP(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测定来检测铁含量的方法;将异氰酸酯组合物本身或者溶解在丙酮等溶剂中的异氰酸酯组合物用无焰原子吸收装置测定而检测铁含量的方法;或者通过对使用已知方法将异氰酸酯组合物处理后的水溶液进行离子层析测定以检测铁含量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09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