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滑行转向装载机的提升臂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18863.X | 申请日: | 200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4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远藤武士;佐藤和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小松优特力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2F3/38 | 分类号: | E02F3/38;E02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行 转向 装载 提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滑行转向装载机的提升臂。
背景技术
滑行转向装载机与轮式装载机不同,是利用左右两轮的转向差来控制方向,由于利用装载机本体的后部支承提升臂,所以能够把全长缩短(专利文献1)。因此,滑行转向装载机能够比轮式装载机更小型化,能够缩短转弯半径。因此,滑行转向装载机优选用于例如在修建园林等比较狭窄场所的进行的土木工程中。
滑行转向装载机的提升臂是由钢材形成的零件群所构成,但也知道在滑行转向装载机以外的建设机械中把作业机的一部分由铸钢制造(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34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1396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303606号公报
如上所述,滑行转向装载机与轮式装载机相比转弯半径小,且能够进行原地转向。这样,在比较狭窄场所的平地作业等中,与轮式装载机相比小型且操作性高的滑行转向装载机被用于各种用途。
例如在某种情况下,利用提升臂前端侧设置的铲斗进行挖掘作业和装载作业等,在其他情况下利用铲斗的侧面等进行平地作业等。即滑行转向装载机与轮式装载机不同,由于同一作业用附加装置被用于各种用途,所以提升臂的前端侧不仅施加有纵向载荷,而且从横向也受到比较大的载荷。因此,滑行转向装载机提升臂的前端侧要具备用于承受纵向载荷的结构和用于承受横向载荷的结构等多种结构,构造被复杂化。
在上述专利文献2、3中,表示了把作业机的一部分由铸钢构成,但它们是关于轮式装载机或液压挖土机的发明,完全没考虑上述滑行转向装载机所特有的技术性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提升臂的结构简单化的滑行转向装载机的提升臂。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提升臂前端侧的结构简单且轻量化的滑行转向装载机的提升臂。
按照本发明,滑行转向装载机的提升臂具备:第一臂部,其根端侧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在装载机本体的后部,前端侧形成为向装载机本体的前方延伸;第二臂部,其根端侧安装在第一臂部的前端侧,而前端侧形成为向下延伸。第二臂部中,以下各部分由铸钢形成为一体:安装在第一臂部前端侧的连接部、设置在前端侧且能够转动地安装有作业用附加装置的附加装置安装部、设置在根端侧且安装有用于操作作业用附加装置的驱动器的驱动器安装部、位于附加装置安装部与驱动器安装部之间且被设置成向装载机本体侧突出,并经由前置部件与相对的第二臂部连接的横向载荷承受部。
第二臂部还能够设置从连接部直到横向载荷承受部的中空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把提升臂分割成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且把位于前端侧的第二臂部由铸钢形成为一体,所以能够把提升臂的结构简单化。
通过在第二臂部设置中空部,还能够使第二臂部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滑行转向装载机的侧视图;
图2是滑行转向装载机的俯视图;
图3是提升臂的立体图;
图4是提升臂的俯视图;
图5是从外侧看提升臂的侧视图;
图6是从内侧看提升臂前端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第二臂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滑行转向装载机 2 装载机本体 3A 前轮 3B 后轮
4 驾驶席 4A 防护网 4B 顶部 5 支承部 6 提升臂
7 臂油缸 8 附加装置联接器 9 铲斗 11、12、13 销子
21 第一臂部 21A 根端侧 21B 前端侧 21C 油缸安装部
22 第二臂部 22A 连接部 22B 附加装置安装部
22C 横向载荷承受部 22C1 增强部 22D 驱动器安装部
22E 加强肋 22F 中空部 30 前置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实施例如以下详述那样,把提升臂的前端部分,即例如从驱动器油缸的安装部附近开始的前面部分由铸钢一体形成。首先说明滑行转向装载机整体,然后说明提升臂的结构。
图1是滑行转向装载机1的侧视图。图2是滑行转向装载机1的俯视图。如分别后述那样,滑行转向装载机1例如具备:装载机本体2、前轮3A和后轮3B、驾驶席4、支承部5、提升臂6、臂油缸7、附加装置联接器8和铲斗9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小松优特力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小松优特力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88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