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美白用皮肤外用剂以及皮肤的美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08690.3 | 申请日: | 200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0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福岛祐子;板仓研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高丝 |
主分类号: | A61K8/60 | 分类号: | A61K8/60;A61K31/7024;A61P17/16;A61P43/00;A61Q1/02;A61Q1/14;A61Q17/04;A61Q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凤儒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美白用 皮肤 外用 以及 白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的美白用皮肤外用剂以及皮肤的美白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高级脂肪酸的酯类作为一种有助于系统稳定性的试剂,例 如作为表面活性剂等,而广泛用于皮肤外用剂。例如,基于提高制剂 稳定性的目的,提出了掺混脂肪酸酯类的皮肤外用剂(专利文献1)。另 外,公开了含有蔗糖酯型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作为膜成分的活性成分 载体,还提出了该活性成分载体在化妆品中的用途,其中该蔗糖酯型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有碳原子数为12~22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 (专利文献2)。
另外,还提出了将高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本身作为美白剂等的 有效成分而掺混到皮肤外用剂中,例如,提出了含有碳原子数为18~22 且分子结构中的不饱和键数量为2个以上的亚油酸等的脂肪酸、其盐 或其和一价或二价醇的酯作为活性成分的美白化妆品(专利文献3)。另 外,还提出了含有亚油酸等脂肪酸等和从甘草萃取出的油溶性萃取物 的美白化妆品(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JP9-294927A
专利文献2:JP3414752B
专利文献3:JP63-284109A
专利文献5:JP5-194176A
发明内容
然而,如果实际应用中将亚油酸、其盐或其与醇的酯掺混到皮肤 外用剂中,则随着时间变化,容易产生变臭、变色,在保存稳定性方 面有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提供一种皮肤外用剂,该皮肤外用剂不会 (或者较少)随着时间变化产生变臭、变色,保存稳定性良好,而且还 起到和掺混亚油酸同样优异的美白效果。
本发明人研究起到和亚油酸同样优异的美白效果的化合物时,发 现蔗糖和亚油酸形成的酯,即蔗糖亚油酸酯起到和亚油酸同样优异的 美白效果。此外,还发现蔗糖亚油酸酯与游离的脂肪酸相比,经皮吸 收的效果更好,而且在制剂中的稳定性也优异,基于这些认识,再进 行反复研究,完成本发明。
也就是,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含有蔗糖亚油酸酯作为 有效成分的美白皮肤外用剂。
本发明的皮肤外用剂中使用的前述蔗糖亚油酸酯的1分子中的酯 键的数量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单酯、二酯以及具有三、四或这以 上的多个酯键的聚酯(在下文中,有时也将含有3个以上酯键的酯称作 “聚酯”)的任意一种,而且也可以是选自这些物质的2种以上的混合 物。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提供了:前述蔗糖亚油酸酯含有20质量% 以上的二酯的前述美白用皮肤外用剂;前述蔗糖亚油酸酯含有20质量 %以上的单酯的前述美白用皮肤外用剂;以及前述蔗糖亚油酸酯含有 20质量%以上的二酯和20质量%以上的单酯的前述美白用皮肤外用 剂。
另外,本发明的美白用皮肤外用剂优选进一步含有至少一种蔗糖 亚油酸酯以外的美白剂,前述美白剂优选为选自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 熊果苷以及鞣花酸的至少一种。
另外,从其它观点出发,本发明还提供使用蔗糖脂肪酸酯作为有 效成分的皮肤美白方法,以及包括添加蔗糖亚油酸酯的美白用化妆品 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皮肤外用剂,该皮肤外用剂不会(或者 较少)随着时间变化产生变臭、变色,保存稳定性良好,而且还起到和 掺混亚油酸同样优异的美白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是指 包括其前后的数值的范围。另外,对于数值来说,“以上”是指该数值 以及大于该数值的范围,以及“以下”是指该数值以及小于该数值的 范围。
本发明涉及含有蔗糖亚油酸酯作为有效成分的美白用皮肤外用 剂。蔗糖具有可以和亚油酸的羧基形成酯键的8个羟基。本发明中使 用的蔗糖亚油酸酯可以使单酯、二酯以及聚酯的任意一种,也可以是 以一定比例含有它们中的2种或3种的混合物。另外,蔗糖的任意位 置的羟基可以和亚油酸的羧基形成酯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高丝,未经株式会社高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86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