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蜂窝式浮标装载舱有效
申请号: | 200720305114.2 | 申请日: | 200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35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22/24 | 分类号: | B63B22/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3003***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 浮标 装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领域使用的一种通讯浮标水下装载舱,特别是涉及蜂窝式浮标装载舱。
背景技术
直至目前,人类对深海水下环境信息的获取,通常是利用水下各种监测设备将监测或采集到的海洋环境信息,以水面通讯浮标通讯的方式传递给外界,再由地面站接收,以此完成信息的整个获取工作。
在我国,以往使用的方法是:利用多个浮力球以松散方式,组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组合体锚泊在水下某一深度处,并将该组合体作为通讯浮标水面漂浮状态下的水下系留体。此方法具体是:以单个通讯浮标的形式与浮力球组合体通过通讯缆相连,而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就直接挂在这个组合体上,由此构成一个水下监测系统。这种方式优点是成本低、加工容易,但最大的不足是:如果水面漂浮的通讯浮标受自然或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一旦损坏,将造成系统与外界联系中断,进而导致系统瘫痪。发生这种情况,在深海环境下将无法补救,只得打捞回收后重新布放,这个过程将带来大量物力消耗,以及设计人员大量宝贵时间的浪费。
由于这种组合方式的使用效率过低,已经不能满足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日益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加以淘汰并以新产品取而代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上述单个通讯浮标与浮力球组合体等组成的水下监测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蜂窝式浮标装载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蜂窝式浮标装载舱,包括通讯浮标1、通讯缆2、切割释放机构3、主浮体4、浮标集装舱9,浮标集装舱9为环柱形,环柱上端由外圆向内与内圆构成一定的斜度9d,外围高度与主浮体4的最高点大致平齐,环内均布若干个储备舱室9e,能容纳若干个通讯浮标1,通过定位扳9f,将通讯浮标1定位在储备舱室9e中,内环上方设有装配环9a,其上分布有安装孔9b,浮标集装舱9安装在主浮体4上,用装配环9a与浮标集装舱9对应的装配环表面保持接触,再用连接螺钉通过螺纹孔9b与主浮体4连牢,使两者成为一个统一体。
由于采用蜂窝式浮标装载舱替代了原先浮力球,及原先的单个通讯浮标开发成了多个通讯浮标,并集装在该装载舱的浮标集装舱内,实现了从水下对水面上因自然和人为等因素造成损坏的通讯浮标,进行多次接续地补充替换。由此,增强了系统抗风险能力、延长了系统使用寿命、提高了系统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蜂窝式浮标装载舱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蜂窝式浮标装载舱示意图;
图3-蜂窝式浮标装载舱空间位置示意图;
图4-浮标集装舱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通讯浮标、2-通讯缆、3-切割释放机构、4-主浮体、5-上段系留索、6-声应答释放器、7-下段系留索、8-锚、9-浮标集装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由通讯浮标1、通讯缆2、切割释放机构3、主浮体4、浮标集装舱9等组成。
浮标集装舱9为环柱形结构,环柱上端由外圆向内与内圆构成一定的斜度9d,外围高度与主浮体4的最高点大致平齐,环内均布有10个储备舱室9e,容纳10个通讯浮标,通过定位扳9f将通讯浮标1定位在储备舱室9e中,内环上方设有装配环9a,其上均布有安装孔9b。
浮标集装舱9安装在主浮体4上,用装配环9a与浮标集装舱9对应的装配环表面保持接触,再用连接螺钉通过螺纹孔9b与主浮体4连牢,使两者成为一体。
(1)组装过程
首先说明一下:通讯浮标1自身具有正浮力,通讯缆2的一端接在通讯浮标1底部接口处,另一端接在切割释放机构3上。
第一步,浮标集装舱9与主浮体4的安装:按图2~图4所示,浮标集装舱9安装在主浮体4上,用装配环9a与浮标集装舱9对应的装配环表面保持接触,再用连接螺钉通过螺纹孔9b与主浮体3连牢,使两者成为一体。
第二步,装入若干通讯浮标1和对应切割释放机构3:按图2~图3所示,将安装完好的通讯浮标1和切割释放机构3(这是库存状态),将各个通讯浮标1装入浮标集装舱9的储备舱9e中,再装上对应切割释放机构3,将通讯浮标1约束在浮标集装舱9上的9f孔中。至此蜂窝式浮标装载舱安装过程结束。
(2)工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051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粗粮汤圆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环辊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