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报警式自动控制滴料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1702.8 | 申请日: | 200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59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袁巨龙;陈锋;文东辉;王志伟;邓乾发;陶黎;吕冰海;李尚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57/02 | 分类号: | B24B57/02;B24B5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王利强 |
地址: | 310014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报警 自动控制 料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研磨抛光机配套设备,尤其是一种滴料器。
背景技术
在研磨、抛光等高精密加工中,必须严格地控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而控制研磨(抛光)所产生的热量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研磨(抛光)液,因为研磨(抛光)液可以起到冷却、润滑等作用,对减小摩擦热具有很大的作用。传统添加研(抛)液的方法主要是人工涂刷或人工喷液,现有的滴料器,但基本都存在如下问题:1、操作人员离开工作台时,容易因为研(抛)料消耗完而使工件进行干研(抛),工件表面产生损伤,不具有报警功能。2、由于磨抛料比重比较大,容易沉积,引起送料不均匀。3、清洗麻烦,磨料容易堆积。4、不能随时添加研(抛)液。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的滴料器的当料筒中容量很少时不具有报警功能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如料筒中容量较少时能够自动报警的报警式自动控制滴料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报警式自动控制滴料器,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料筒,所述的料筒通过至少三个弹簧机构连接底座,所述弹簧机构包括上弹簧套筒、下弹簧套筒和压缩弹簧,所述料筒的底部固定安装上弹簧套筒,所述的底座固定安装下弹簧套筒,所述的上弹簧套筒套装在下弹簧套筒上,所述的压缩弹簧安装在上弹簧套筒和下弹簧套筒内,在所述底座上安装报警开关,所述的上弹簧套筒的下端与所述报警开关的触发端配合,所述的报警开关连接报警器。
作为优选的一种方案:在所述的底座上安装杠杆机构,所述杠杆机构的一端位于所述料筒的下部,所述杠杆机构的另一端与齿条固定连接,所述齿条可上下滑动地安装在滑槽内,所述的齿条与流量控制阀上的齿轮啮合;
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包括阀体、调节按钮、端盖、齿轮、矩形阀片,所述的矩形阀片穿过阀体内孔伸入所述阀体的通道内,所述阀体上固定安装螺杆,所述螺杆与齿轮内螺纹啮合,所述齿轮上部的螺纹段与端盖固定连接,所述的端盖内设有球头,所述球头与连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杆与矩形阀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杆依次穿过齿轮内孔、螺杆内孔。
作为优选的另一种方案:所述滴料器还包括驱动电机、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主轴、搅拌圆盘和圆形叶轮,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主轴,所述主轴连接所述搅拌圆盘,所述搅拌圆盘与圆形叶轮固定连接,所述主轴伸入所述料筒内,所述搅拌圆盘位于料筒的底部,所述搅拌圆盘与料筒筒壁及底部之间留有空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为:由电机、料筒、搅拌机构、底座、报警机构和流量控制机构等组成,所述料筒通过压缩弹簧支撑于弹簧保护架上,所述报警机构置于底座,研(抛)液减少,弹簧升长,上弹簧套筒脱离报警开关的触发端,报警开关闭合,接通电源,报警器报警。
所述的流量控制器包括调节按钮、端盖、带螺栓的齿轮、阀体、矩形阀片等,阀片、连杆和球头固定连接,端盖与带螺栓的齿轮螺纹连接,限制球头垂直方向运动,带螺栓的齿轮和阀体螺纹连接,带动阀片的上下运动,调节研(抛)液流量,所述端盖顶部刻有刻度。
杠杆机构随着料筒的上移而转动,在重力的作用下,齿条在滑槽内向下滑动,带动流量控制阀上的带螺栓的齿轮转动,控制研(抛)液的流量。控制调节按钮调节研(抛)液流量,控制带螺栓的齿轮和齿条的位置,使在不同开始流量的情况下都能把流量阀调节到接近于零的一个值,直至研(抛)液流尽。
搅拌机构是由电机通过轴和一个圆形盘相连,电机驱动圆盘转动,圆盘上有一定角度的叶轮,在叶轮转动的同时带动液体流动,在圆盘和料筒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使大颗粒沉积于料筒底部,在清洗时打开料筒底部的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1、当料筒中液体少于一定量时,滴料器能自动报警,通知操作人员添加研(抛)液,避免干摩擦;2、在报警的同时,能自动调节流量开关,使流量变小,延长供液时间,避免干摩擦;3、在加工过程中能搅拌研(抛)液,使液体均匀,并使大颗粒沉于料筒底部,避免大颗粒损失工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报警式自动控制滴料器的结构图。
图2是报警开关的放大图。
图3是流量控制器的结构图。
图4是杠杆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17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振动顺序注塑模具装置
- 下一篇:汽车尾气利用加热厢体导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