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循环输送带的自动选择上下料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8030.5 | 申请日: | 2007-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96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章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章宏亮 |
主分类号: | B65G43/00 | 分类号: | B65G43/00;B65G47/02;B65G17/12;B25J3/00;G05B19/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317100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输送带 自动 选择 上下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带的上下料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循环输送带的自动选择上下料机构。
背景技术
在连续生产领域,自动输送带是不可缺少的必要设备之一,由输送带将材料或半成品送至生产设备,完成加工后进入下一工序。现有技术的输送带完成直线或循环输送,一般都是单一工序的流水线作业,没有实现不同工序在同一输送带上同时工作。基本上都由人工识别后操控完成生产工序后再进入下一工序。这种工作过程所需设备多,占地面积大,人工参与多,工作效率低并且生产成本高。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因此,需要一种输送带的上下料机构,能够自动识别工件或材料,自动选择上下料,自动完成加工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输送带的自动选择上下料机构,采用自动传感识别元件,能够自动识别工件或材料,自动选择上下料,自动完成加工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循环输送带的自动选择上下料机构,包括环形循环输送带及其驱动系统和设置在输送带上的两个以上小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LC自动控制系统、工件传感器、小车传感器I、小车传感器II、传感器识别码I、传感器识别码II和机械手及其驱动系统,所述传感器识别码I和传感器识别码II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小车上,工件传感器、小车传感器I和小车传感器II设置在输送带旁并分别与PLC自动控制系统相联;工件传感器将小车内是否有工件的信号传至PLC自动控制系统;小车传感器I与传感器识别码I对应,并将设置有传感器识别码I的小车信号传至PLC自动控制系统;小车传感器II与传感器识别码II对应,并将设置有传感器识别码II的小车信号传至PLC自动控制系统;机械手驱动系统与PLC自动控制系统相联;环形循环输送带驱动系统与PLC自动控制系统相联。
进一步,所述机械手为气动机械手,包括气动机械手指、气动伸缩臂、气动旋转底座,气动伸缩臂下端与气动机械手指相连,气动伸缩臂外壳固定设置在气动旋转底座上,并可随气动旋转底座旋转;气动机械手指、气动伸缩臂和气动旋转底座的驱动气缸与PLC自动控制系统相联。
进一步,所述工件传感器、小车传感器I和小车传感器II分别为红外感应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循环输送带的自动选择上下料机构,采用自动传感识别元件与PLC自动控制系统,能够自动选择识别工件或材料,自动选择上下料,各工序忽不影响,自动完成加工过程,人工参与少,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循环输送带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方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传送带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方框图,本实施例运用于串激电机转子绕线机自动生产线,如图所示:工件传感器4、小车传感器I2和小车传感器II3分别与PLC自动控制系统1相联;机械手驱动系统7包括气动机械手指111、气动伸缩臂113和气动旋转底座112的驱动气缸,分别由PLC自动控制系统1进行控制;环形循环输送带驱动系统6与PLC自动控制系统1相联;绕线机控制系统5与PLC自动控制系统1互联。
工件传感器4将小车内是否有工件14的信号传至PLC自动控制系统1;小车传感器I2与传感器识别码I14对应,并将设置有传感器识别码I14的小车13信号传至PLC自动控制系统1;小车传感器II3与传感器识别码II15对应,并将设置有传感器识别码II15的小车信号传至PLC自动控制系统1;机械手驱动系统7与PLC自动控制系统1相联;环形循环输送带驱动系统6由PLC自动控制系统1控制运行或停止;绕线机控制系统5与PLC自动控制系统1互联,需要装卸工件时绕线机控制系统5向PLC自动控制系统1发出信号,并由PLC自动控制系统1控制进行装卸工件。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传送带结构图,如图所示:包括环形循环输送带12设置在输送带12上的两个以上小车13、工件传感器4、小车传感器I2、小车传感器II3、传感器识别码I14、传感器识别码II15和设置在小车13上方的机械手11,工件传感器4、小车传感器I2和小车传感器II3分别为红外感应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章宏亮,未经章宏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80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