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经皮肾穿刺器及其扩张管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5982.3 | 申请日: | 200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47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姜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088 | 分类号: | A61M25/088;A61M25/06;A61M2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秀民 |
地址: | 528041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港***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经皮肾 穿刺 及其 扩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经皮肾穿刺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对肾积水和肾结石进行临床治疗时,多采用穿刺法。其中,经皮肾穿刺器是很重要的穿刺工具;常见的经皮肾穿刺器包括扩张管、导丝和穿刺针,其中扩张管内部具有通孔,且其头端部呈锥形。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要将穿刺扩张管在导丝引导下由肾脏外侧沿肾盏长轴进入肾盂中;所以将其扩张器头端部设置成锥形,极易在其插入肾盂的过程中,对肾脏内粘膜或者其它脏器造成损伤;严重的会出现外渗,从而引发肾穿刺并发症,危急生命安全。
在上述过程中,当扩张管插入肾盂中时,肾内部的积水就会从所述扩张管的内部通孔中流出。但是由于扩张管是在导丝引导下进入肾盂的,所以扩张管内通孔的可用间隙减小,所以积水流动速度较慢。加之,现有技术中的扩张管都是不透明的,所以只有当积水从通孔流出时,医生才能够知道扩张管插入肾盂中的深度已经足够将其内部的积水排出;但此时,往往已经超出可以将积水排出的深度数值很多了,这对于患者而言是存在很大危险的。在此基础上,换扩张管时,医生只能够凭借本身的手感来重复前次的插入深度,费时而且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视、安全、高效且同样便于定位的经皮肾穿刺器用扩张管及穿刺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经皮肾穿刺器用扩张管,所述扩张管包括头端部和管状部,所述扩张管内部具有通孔;所述扩张管的头端部的前端为圆弧形,后端为锥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使用上述扩张管的经皮肾穿刺器,其包括一组外径由小变大的内部具有通孔的扩张管、至少一根穿刺针和至少一根导丝;所述扩张管分为头端部和管状部;其中,所述外径最小的扩张管的头端部为锥形,其余外径的扩张管的头端部的前端为圆弧形,后端为锥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保留了外径最小的扩张管的头端部为现有技术中的锥形,能够在扩张管首次沿导丝穿入肾盂的过程中,克服导丝沿边的皮肤组织对扩张管的阻力;将其余的扩张管的头端部的形状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扩张管前端部与肾脏内部组织的接触面积扩大,在相同的作用力作用下,其对肾脏内部的压强会变小,从而即便产生施力偏差,其也会大大降低在扩张管沿导丝插入肾盂的过程中,扩张管前端部对肾脏内部造成的损伤。同时由于改进后的扩张管头端部的后端仍然保持为锥形,在其穿入肾盂的过程中也不会增加阻力,进一步保证其插入目标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径最小的经皮肾穿刺器扩张管的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直径最小的经皮肾穿刺器扩张管外,其余扩张管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经皮肾穿刺器中的横向设置透明部分的扩张管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经皮肾穿刺器中的纵向设置透明部分的扩张管示意图;
图5是纵向设置透明部分的经皮肾穿刺器扩张管的横向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经皮肾穿刺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各标记分别对应:外径最小的扩张管中:头端部-1-1;管状部-2-1;握柄-3-1;导丝-4;不透明部分-5-1;透明部分-6-1;刻度-7-1;其余外径的扩张管中:头端部-1;管状部-2;握柄-3;导丝-4;不透明部分-5;透明部分-6;刻度-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径最小的经皮肾穿刺器扩张管,其头端部的结构同现有技术中的经皮肾穿刺器的扩张管的结构,都呈锥形;图2中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其它外径的经皮肾穿刺器扩张管。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经皮肾穿刺器用扩张管,所述扩张管包括头端部1和管状部2,所述扩张管内部具有通孔,且该扩张管的头端部1的前端为圆弧形,后端为锥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使用上述扩张管的经皮肾穿刺器,其包括一组外径由小变大的内部具有通孔的扩张管、至少一根穿刺针和至少一根导丝4;所述扩张管分为头端部1和管状部2,其中,所述外径最小的扩张管的头端部1-1为锥形(见图1),其余外径的扩张管的头端部1的前端为圆弧形,后端为锥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59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品自加热用的加热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有机热载体余热回收利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