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片机控制数字式高质节能饮水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3412.0 | 申请日: | 200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71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倪建东;刘振杰;闫志鸿;刘喆;张万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A47J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10002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片机 控制 数字式 节能 饮水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家电产品,具体涉及一种由单片机控制数字式高质节能饮水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水机已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统计目前国内有4000万台饮水机在使用中,而且其数目在不断增加,可见市场潜力很大,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帮手。但是传统饮水机高速发展之后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所不能回避和漠视的。当前由于传统饮水机在设计和控制方面的缺陷而在健康、节能方面带来的问题,已是一大社会公害,消费者对此一直有很多抱怨和不满。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久煮产生“千滚水”
当传统饮水机加热系统开启后,电热丝开始加热,热胆中饮水升温;当水温达到设定温度(一般为90摄氏度)后,温控器停止加热;由于热量散发而使热胆中水温不断缓慢下降,当水温降到另一设定温度(一般为75摄氏度)时,温控器又重新开始加热。这样饮用水在热胆内被反复“加热-冷却-再加热”而形成“千滚水”。这种水看似干净,实际上却含有重金属、砷化物等有害物质,长期引用会干扰人的胃肠功能,使人出现腹泻、腹胀。
二、耗电量远超过家用空调器
饮水机正逐渐成为是家庭中耗电量最大的家用电器,我们做过这样一项简单的算术:以制造1升水为例,在不关机的状态下,功率为0.5KW的传统饮水机日均消耗电能1.8千瓦时,证明是节能冰箱的4倍多。传统饮水机“烧烧停停”的工作机理,无形中造成90%以上的能源浪费,使其成为“电能杀手”。
三、水干烧易造成火患
目前饮水机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通常会让饮水机一直处于通电状态,这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饮水机一旦缺水而用户忘记加水,就会使饮水机干烧造成火灾事故。
四、功能单一,可控性差
目前大多家用饮水机功能少且可控性差,机器的开启和关闭都需人工操作,而且出现蓄水箱水量少或是没有水引起干烧时,只能断电保护而没有报警功能,同时也不能实时显示水胆中的水温,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传统饮水机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实时控制性好、功能多、操作简单、节电、安全的高质节能饮水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有水胆和控制电路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胆为真空保温水胆,在真空保温水胆内设置有下限液位传感器10和上限液位传感器15,在真空保温水胆12的上端面设置有进冷水电磁阀13,侧面设置有出热水电磁阀17和热电偶16;
所述的控制电路部分包括有中央处理电路1、数码显示和键盘控制电路2、实时时钟电路3、进水出水控制电路4、温度采集电路5、液位检测电路6、加热控制电路7和电源电路9;其中,
实时时钟电路3与中央处理电路1相连,将时钟信号传送给中央处理电路1;
进水出水控制电路4的输入端与中央处理电路1相连,输出端与进冷水电磁阀13和出热水电磁阀17相连,中央处理电路1通过进水出水控制电路4控制进冷水电磁阀13和出热水电磁阀17的打开和闭合;
温度采集电路5的一端与真空保温水胆12内的热电偶13相连,另一端与中央处理电路1相连,将真空保温水胆12内的温度信号传送给中央处理电路1;
液位检测电路6的一端与下限液位传感器10和上限液位传感器15相连,另一端与中央处理电路1相连,将真空保温水胆12内的液位信号传送给中央处理电路1;
加热控制电路7与中央处理电路1相连,加热控制电路7在中央处理电路1的控制下给真空保温水胆12中的热水加热;
数码显示和键盘控制电路2与中央处理电路1相连,用于显示真空保温水胆12中水的温度及当前的时间,键盘可控制系统的开关机状态及设定定时时间。
还包括有报警电路8,报警电路8与中央处理电路1相连,在真空保温水胆12内的液位低于下限液位或蓄水箱中水量不足时发出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34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