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轮椅车及汽车座椅及汽车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3143.8 | 申请日: | 200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65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唐峰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凯普伟达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G3/02 | 分类号: | A61G3/02;A61G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镇勇 |
地址: | 100022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椅车 汽车座椅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尤其涉及一种轮椅车及汽车座椅及汽车。
背景技术
对于一些需乘坐轮椅车的人群,如残疾人、老年人、病人等,他们乘坐汽车时,上下汽车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让乘坐轮椅车的人群上下汽车方便的轮椅车及汽车座椅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车,包括座体、轮架,所述的座体和轮架为可拆装式连接,所述座体的下部设有滑轨。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包括固定部分和旋转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和旋转部分铰接,所述旋转部分的上部设有滑道,所述滑道与上述的滑轨相适应。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包括车体,所述的车体的内部设有上述的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的固定部分固定在所述车体的内部。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椅车及汽车座椅及汽车,由于轮椅车为可拆装式连接,轮椅车的座体的下部设有滑轨;汽车座椅的底座包括固定部分和旋转部分,固定部分和旋转部分铰接,旋转部分的上部设有与上述的滑轨相适应的滑道,当汽车内装上这种汽车座椅后,可以通过滑轨与滑道的配合很方便的将轮椅车的座体推上汽车,然后旋转至正常的汽车座椅的位置;下车时则反之。可以让乘坐轮椅车的人群很方便的上下汽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车与汽车座椅的合装状态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车与汽车座椅的合装状态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车与汽车座椅的合装状态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车,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包括座体1、轮架(图中未示出),座体1和轮架为可拆装式连接,座体1的下部设有滑轨2。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包括底座,底座包括固定部分4和旋转部分3,所述固定部分4和旋转部分3铰接,所述旋转部分3的上部设有滑道5,所述滑道5与上述的滑轨2相适应。将上述的轮椅车的座体1和轮架拆开后,通过滑轨2与滑道5的配合,可以将座体1推上旋转部分3,然后,通过旋转部件3与固定部分4的相对旋转,将座体1旋转至需要的位置。
上述的滑道5可以为可伸缩式滑道,便于根据需要调整滑道的长度。
固定部分4与旋转部分3的铰接点可以根据需要设于固定部分4的角部或中部或边缘部位。铰接点在旋转部分3上的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合适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包括车体,所述的车体的内部设有上述的汽车座椅,汽车座椅的固定部分4固定在车体的内部。汽车可以为轿车或客车或货车等,汽车座椅设于所述汽车的驾驶或副驾驶座位处,根据需要也可以设于驾驶座位的后排位置等。
汽车也可以为救护车,汽车座椅设于所述救护车的车厢内。
汽车座椅的旋转及滑道伸缩可以通过手动实现;也可以在汽车上设置控制装置,同时在汽车座椅上设有旋转部位驱动装置和滑道伸缩驱动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旋转部位驱动装置及滑道伸缩驱动装置电连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汽车座椅的旋转和滑道伸缩。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图3、图4、图5所示:
上车时,打开车门,让旋转部分3旋转,使滑道5对准车门,并调节滑道5的长度。然后,将轮椅车的座体1拆下,将座体1下部的滑轨2对准滑道5。
之后,通过滑轨2与滑道5的配合,将座体1推向车内,然后,旋转座体1使其朝向需要的位置。
下车时,上述动作反之。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普通轮椅车和汽车座椅的改进,可以让乘坐轮椅车的人群很方便的上下汽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凯普伟达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凯普伟达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31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