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撞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2879.3 | 申请日: | 200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92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赵连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连柱 |
主分类号: | B60R19/22 | 分类号: | B60R1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若华 |
地址: | 2775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量的增加,汽车碰撞事故也经常发生,虽然有保险杠,但是由于保险杠是刚性的,在碰撞力较大时,不仅保险杠及汽车的外形容易受损,车上的人员也容易受伤。针对这种刚性保险杠的缺点,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弹簧钢板防撞装置,该防撞装置由多层左右对称的逐级排列的弹簧钢板构成,弹簧钢板一端用钢匝匝成一个U型整体,另一端为弯曲的减震触头,最外层的减震触头固定在衬板上,衬板与弹簧钢板形成的腔内安装有弹簧,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起到缓冲碰撞力的作用,但是,这种防撞装置缓冲力太小,车体相撞后驾驶员受伤的可能性还是很大,且这种防撞装置在损坏后不易修复,只能更换新的防撞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防撞性能好的防撞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撞装置,该防撞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承载盖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嵌套筒,内部形成中空容间;
一个或一个以上橡胶块,为中空橡胶块,填充在中空容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承载盖上设有进料口。
所述嵌套筒设有底板,底板上设有孔。
所述橡胶块为球体、不对称球体、椭球体或多边体橡胶块,所述橡胶块设有进气孔,该进气孔为橡胶进气孔或者金属进气孔。
所述带有金属进气孔的橡胶块与嵌套筒固定连接,其金属进气孔固定于防撞装置朝向车体一侧,但金属进气孔的位置不能影响嵌套筒的伸缩,也不能影响防撞装置与车体的固定连接。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多个嵌套筒缓冲结构,并且在结构内部填充橡胶块,使得该防撞装置具有较好的防撞性能,并且内部填充的橡胶块可以进行更换,保证了防撞装置的性能,同时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撞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撞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球体橡胶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种防撞装置壳体,包括承载盖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嵌套筒,内部形成中空容间;一个或一个以上橡胶块,为中空橡胶块,填充在中空容间。
上述橡胶块可以为球体、椭球体、非对称球体、多边体等各种几何体的橡胶块。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防撞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主要由承载盖3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嵌套筒2组成,内部形成中空容间6;一个或一个以上橡胶块,为中空橡胶块,填充在中空容间内。应用时,可将承载盖3以及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嵌套筒2嵌套在一起,通过最后一个嵌套筒将该防撞装置固定在车辆等上,向形成的中空容间6内填充中空橡胶块,承载盖3为车辆等碰撞时的受力面。固定方式可采用螺钉或者焊接等公知方式实现。通过橡胶块的弹性实现该装置的防撞功能。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防撞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主要由承载盖3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嵌套筒2组成,内部形成中空容间6;一个或一个以上球体橡胶块5,为中空橡胶块,填充在中空容间内。应用时,可将承载盖3以及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嵌套筒2嵌套在一起,在形成的中空容间6内填充中空球体橡胶块5。承载盖3上设有进料口4,球体橡胶块5由进料口4被压入中空容间6内。利用球体橡胶块5的弹性使收缩后的防弹装置复原。最末一个嵌套筒连接有底板1,使用时,通过该底板1将该防撞装置固定在车辆等上。固定方式可采用螺钉或者焊接等公知方式实现。
进料口4还可以设在嵌套筒2的外侧,或者底板1的底侧,以不妨碍嵌套筒2的压缩及复原为原则,并便于球体橡胶块5进入中空容间6。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增加该防撞装置的缓冲力,承载盖3以及嵌套筒2还可以各自设有底板,中间嵌套筒的底板中间设有孔7,用于球体橡胶块5在嵌套筒2间的进出,起到减缓内部瞬间高压的冲击力。嵌套筒与各自的底板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通过螺丝等方法固定。使用时,通过最末端嵌套筒的底板1将该防撞装置固定在车辆等上。固定方式可采用螺钉或者焊接等公知方式实现。
上述进料口的周边的部分适量加厚,以增加防撞装置的牢固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连柱,未经赵连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28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