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滑移装载机回位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59602.7 | 申请日: | 2007-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56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 发明(设计)人: | 吴可家;张兴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安鲁岳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F9/00 | 分类号: | E02F9/00 |
| 代理公司: | 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姚德昌 |
| 地址: | 271200山东省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滑移 装载 机回位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具体为一种滑移装载机回位装置。
二、背景技术
传统的滑移装载机的回位装置包括手柄,轴承座合件,限位弹簧,限位轴等,结构复杂,中位不准确。但这种轴套式结构间隙大,使操纵不灵活,操作不平稳,不易回位。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滑移装载机回位装置的局限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移装载机回位装置,该操纵装置靠中位弹簧自身的中位来控制手柄的中位,具有传动简单,中位准确可靠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方案如下:一种滑移装载机回位装置,包括手柄和中位弹簧,手柄后端固定连接有摇杆,摇杆上转动连接有中位弹簧的前端和拉杆合件,中位弹簧末端固定。
所述的中位弹簧结构为:设置连接体,连接体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第一连接套内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右端连接有带有台阶的压杆,压杆外套设有与第一连接套相连的第一压盖;第二连接套内设有拉杆,拉杆上套有第二弹簧,该弹簧右端与拉杆固定连接,拉杆外套有与第二连接套相连的第二压盖。
上述的滑移装载机回位装置,摇杆与中位弹簧的前端和拉杆合件的转动连接为:设置两关节轴承,第一关节轴承的孔端与摇杆螺栓连接,杆端与中位弹簧的前端连接;第二关节轴承孔端与摇杆螺栓连接,杆端与拉杆合件连接。
上述的滑移装载机回位装置,中位弹簧末端固定连接方式为设置一调节杆,调节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中位弹簧末端铰接。
有意效果:设置的中位弹簧可以将手柄自动回位;设置的关节轴承可以保证连接件的连接间隙小,运动准确不出现卡滞现象;设置的调节杆可以调节弹簧两连接端的距离,从而调整弹簧的受力。
当中位弹簧受到拉力时,设置的带有台阶的压杆可以将装置的右侧挡住,此时第二弹簧由右向左被压缩,拉杆伸出,当外力撤销时,此时的第二弹簧回弹,将第二压杆复位。设置的压盖可以将两边的弹簧固定在连接套内,使弹簧被压缩状态,设置的连接体可以将装置的左右两端很好的连接,方便了装置的安装和拆卸。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1是手柄,2是摇杆,3是第二关节轴承,4是第一关节轴承,5是中位弹簧,6是调节杆。52是拉杆,53是第二压盖,54是第二弹簧,55是第一连接套,56是第一弹簧,57是第一压盖,58是压杆,59是第一铰接头,510是连接体,511是台阶,512是第二连接套
一种滑移装载机回位装置,包括手柄1和中位弹簧5,手柄1后端固定连接有摇杆2,摇杆2上转动连接有中位弹簧5的前端和拉杆合件,中位弹簧5末端固定。
所述的中位弹簧5结构为:设置连接体510,连接体510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套55和第二连接套512;第一连接套55内设有第一弹簧56,第一弹簧56右端连接有带有台阶511的压杆58,压杆58外套设有与第一连接套55相连的第一压盖57;第二连接套512内设有拉杆52,拉杆52上套有第二弹簧54,该弹簧54右端与拉杆52固定连接,拉杆52外套有与第二连接套512相连的第二压盖53。
摇杆2与中位弹簧5的前端51和拉杆合件的转动连接为:设置两关节轴承,第一关节轴承4的孔端与摇杆2螺栓连接,杆端与中位弹簧5的前端连接;第二关节轴承3孔端与摇杆2螺栓连接,杆端与拉杆合件连接。
中位弹簧5末端固定连接方式为设置一调节杆6,调节杆6的一端固定在车体上,另一端与中位弹簧末端铰接。将调节杆7螺栓连接固定在车体上。
手柄1摆动时带动摇杆同步摆动,摇杆通过关节轴承3带动拉杆合件从而操纵泵的快慢,此时弹簧处于压缩或延伸状态,当放松手柄时中位弹簧在自身的推力下拉动摇杆,从而带动手柄使其回到中位。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其他变形,比如将摇杆去掉,将手柄延伸代替摇杆等等都不视为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安鲁岳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泰安鲁岳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96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