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运车框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8116.5 | 申请日: | 200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83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吕国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90/00 | 分类号: | B65D90/00;B65D88/1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晓东 |
地址: | 226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设备,尤其与一种运车框架有关。
背景技术
现有国内、外用于运输汽车的集装箱,主要采用专用集装箱,及通过对标准集装箱进行少量改造后安装专用升降平台来运输;专用集装箱回程通常不便运输其他普通货物,标准集装箱进行改造后安装的专用升降平台又存在装卸操作繁杂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须对标准集装箱进行改造,进行整车运输,可在无电源、无气源的装卸场所装卸车辆时人工操作,方便快捷的运车框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包括长方形的框基座,所述框基座包括在其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的两框架底侧梁,所述运车框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框架底侧梁一端与所述框基座垂直的立柱、一端铰接于立柱上部预定高度的用于承托和走行所运车辆的支撑板以及连接在所述支撑板另一端与所述框基座之间的用于举升所述支撑板的举升机构,所述立柱与所述举升机构均设置在所述框架底侧梁的相对外侧,所述立柱、所述支撑板、所述举升机构在所述框基座长度方向左右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所述立柱为设置有多个铰接孔的立柱,所述支撑板可以铰接于所述立柱的多个不同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所述框架底侧梁底部设置有用于所述运车框架走行的滚轮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所述滚轮装置可以通过操纵杆控制,实现放下支撑于地面或收起脱离地面。
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所述支撑板可拆卸的铰接于所述立柱。
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所述举升机构包括连杆折叠立柱和可伸缩的支撑臂,所述连杆折叠立柱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于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框架底侧梁,所述支撑臂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铰接点,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框架底侧梁,所述支撑臂的延长线介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夹角之内。
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所述支撑臂为花篮螺丝结构,或为由手动油泵驱动的油缸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铰接轴为实心轴或空心轴,所述支撑臂固定连接于所述铰接轴。
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所述左右对称的两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撑板的连接点位于车轮停放位置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所述框基座在所述举升机构一侧连接成一体,在所述立柱一侧的两框架底侧梁之间设置有第一底架横梁和第二底架横梁,所述第一底架横梁连接于所述框架底侧梁的端点,第二底架横梁连接于车轮停放位置前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框架无需对标准干货箱进行改造,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2.运车框架一端立柱为连杆机构,用花篮螺丝来进行升降调节,另一端立柱为多孔调节,适用于不同高度车型的运输。
3.运车框架底部为一连杆机构的行走滚轮,装运汽车后运车框架装入集装箱时,可以通过操作手柄放下行走滚轮,可不借助机械人工将框架推入箱内,操作简单方便。
4.该框架回程时可以叠放且放入标准干货箱内,回运时,折叠运车框架折叠后统一装箱,其余集装箱进行其它常规物流运输,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车框架的示意图。
图2为轿车倒车入位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车框架支撑板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车框架载轿车入集装箱后的示意图。
图4为20英尺集装箱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车框架装运两轿车示意图。
图5为40英尺集装箱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车框架装运四辆轿车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车框架折叠后装入集装箱回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运车框架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81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