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中冷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1464.1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32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朱永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构造的技术领域,涉及汽车发动机的换气系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中冷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采用涡轮增压技术后,增压后的进气温度非常高,大部分都在150℃度以上,在一定程度上讲不但影响进气量,还增大了燃油消耗,而且增加了发动机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给增压技术的普遍应用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现在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在涡轮增压发动机中采用中冷器冷却增压气流的技术。中冷器是弥补涡轮增压式发动机缺陷的产物,它位于涡轮增压器和发动机空气入口之间,其作用是降低经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气温度,提高进气密度,从而提高发动机单位体积功率,降低燃油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
目前,采用空气冷却中冷器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空间上的约束,空气冷却中冷器体积不能过大,其散热量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其散热性能受到很大干扰;同时必须布置于冷空气易到达处,布置空间要求高。
另外,采用发动机冷却液的水空中冷系统,其优点在于散热稳定;缺点由于受冷却液温度的限制,中冷后的增压空气很难达到较低的温度(如80℃以下);同时由冷却液带走的这部分热量,还要通过水箱散发到大气中,无形之中增加了冷却系统水散热器的负担,而且从传热过程来看它是二次传热,整体的传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中冷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中冷器的冷却效果并使其更易于在车内的空间布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发动机中冷系统,设置在采用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上,在增压涡轮至发动机进气口之间的增压空气流通管路上,设中冷器,在所述的发动机中冷系统中,设冷却水独立循环回路,所述的中冷器设在该回路中,其冷却方式为通过该回路进行循环的冷却水冷却。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完善,还进一步提出了以下的更为详尽和具体的技术方案,以获得最佳的实用效果,更好地实现发明目的:
冷却水独立循环回路的各构件连接顺序:在所述的冷却水独立循环回路的冷却水管路上依次设置附加水箱、附加水泵、中冷器、低温散热器,再回到附加水箱。
中冷器中的冷却水管路的结构技术方案:所述的冷却水独立循环回路穿过中冷器的管路为多个并联连接的细水管,所述的每个细水管为连续多道弯曲状,其外表设有多个吸热片。
低温散热器的结构技术方案:所述的低温散热器为多个并联连接的细水管,所述的每个细水管为连续多道弯曲状,其外表设有多个散热片。
低温散热器的位置设置技术方案:所述的低温散热器布置在整车前端的吸风口处。
冷却风扇的位置设置技术方案:在所述的发动机中冷系统中设冷却风扇,其位置在低温散热器外侧朝向吸风口相反的一侧,所述的冷却风扇的风向为从吸风口吸风。
增压压力传感器的位置设置技术方案:在所述的增压空气流通管路上设置增压压力传感器,其位置在中冷器的出气口外的管路上,并通过信号线路与发动机电控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冷却水独立循环,中冷器体积减小,内部结构可简单化,缩短增压空气流通管路,冷却气流阻力减小,减小了中冷系统压力损失;中冷器可布置在冷空气难到达的区域,降低了中冷器的空间布置要求;水循环散热稳定,中冷器出气温度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制造成本低、系统冷却效率高、压力损失小、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中冷器,2、低温散热器,3、附加水箱,4、附加水泵,5、增压压力传感器,6、发动机,7、发动机进气口,8、发动机排气口,9、发动机电控单元,10、增压涡轮,11、消声器,12、空气滤清器,13、增压空气流通管路,14、冷却水管路,15、吸风方向,16、冷却水独立循环回路,17、冷却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14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