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1131.9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33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羡荣;丁孟喜;袁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87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号 传输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尤其是一种滑触线的多信号传输用于输送机领域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自行小车是在物流输送线上常见的设备,它是通过车体上安装集电器(又称电刷)和预装在轨道内的滑触线在移动接触中进行取电,提供给移动的小车,这种取电方式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在很多场合都有多种形式的应用。最初的控制方式采用传统的PLC集中控制,通过滑触线的分段,来实现动力和控制信号的传输。但是由于轨道和滑触线的尺寸、安装的要求和经济指标等个方面因素的局限性,使得轨道上的滑触线在数量是有限的,一般只能装八根或九根(见图1),其中有动力线三根,地线一根,地面PLC和小车内PLC之间的传输信号也要通过滑触线来传输,这样就会使信号的传输量非常少,控制精度不够,故障率较高;当工艺发生改变时对硬件的改造量相当大,对调试、维护都会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地影响了生产。为解决因要传递控制信号所导致的滑触线根数增多从而增加硬件成本的问题,在一些大型的系统中一般都采用AS-i或ProfiBus等现场总线技术,但是对于一些小型系统来说使用现场总线技术反而会使成本提高,技术含量提高,那么对维护人员的要求也就会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利用二极管单向导电性,通过一根滑触线传递两个信号的通讯技术应用在自行小车控制系统中,使得控制信号比原来多了一倍,从而使一些小型系统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使控制精度提高,故障率减少。
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包括主控制装置和自行设备信号传输装置,主控制装置包括交流电源、公共线和信号线,用于通过信号线向自行装置发送控制信号,其中每一信号线在其与电源之间串联有第一继电器和第一二极管。
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其中在所述继电器与二极管串联。
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继电器和第一二极管的两端并联第二继电器和第二二极管。
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其中第二二极管与第一二极管的极性相反。
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其中自行设备信号传输装置包括自行设备滑触线,其分别与主控制装置的公共线与各信号线连接,其中自行设备到位滑触线与所述主控制装置的信号线之间串联有第三继电器和第三二极管。
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三继电器与第三二极管串联。
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三继电器和第三二极管的两端并联第四继电器和第四二极管。
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其中第四继电器和第四二极管串联。
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其中第三二极管与第四二极管的极性相反。
附图说明
图1是滑触线示意图;
图2是滑触线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现场平面图(正视);
图4是本实用新型现场平面图(侧视);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地面控制柜内电气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小车内电气原理图;
图7是半波整流电路图;
图8是半波整流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一种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主要针对汽车工业的自行小车控制装置,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针对汽车工业的多信号传输的控制装置,其控制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控制自行小车,也就是自行设备和地面控制系统,也就是主控制装置。自行小车的多信号传输的方案主要解决的就是空中自行小车控制箱和地面控制柜(主控制装置)之间的信号传输问题。下面以东风日产广州风神汽车厂焊装车间OG(安装汽车侧围和顶盖)为例:
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自行小车主要的动作有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空中有两个自行小车,每个自行小车上都有PLC和变频器,地面有一个主控柜;流水线示意图(见图3、4),地面主控柜和每个自行小车需要有八个信号的传输,其中地面给空中有六个,空中给地面两个(见图5-6)。
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自行小车由于使用了多信号传输的方案,这样就使滑触线(见图1、2)的使用根数得到减少。只需要四根用于传递380VAC动力和五根用于传递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11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取代嘧啶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下一篇:气体中的汞蒸汽的除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