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铁路发电车功率油耗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9924.7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30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袁伟;肖守讷;林建辉;张兵;徐国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C17/00 | 分类号: | G08C17/00;G01F23/00;G01M1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牛莉莉 |
地址: | 21003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无线 传输 技术 铁路 电车 功率 油耗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铁路发电车上的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铁路发电车功率油耗检测装置,属于铁路发电车功率油耗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对发电车的燃油管理主要是以机械仪表或电工仪表为工具,依靠车辆乘务员人工主观监视的方法,仪表的可靠性加上人为因素的存在,经常出现车辆缺油、少油、漏油事件,甚至出现过燃油耗尽没有及时加油造成的列车运行途中的“黑车”现象;同时对发电机组工作状况的监控也是采样相对简单的电气自动监控设备结合人工监控的方法,人为主观因素大,实时性不强,不能预先发现发电机组长时间运转而发生的性能改变。没有将燃油消耗量与发电机组发电总功率及电量综合考虑,对发电车燃油经济性分析缺乏科学依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的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铁路发电车功率油耗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铁路发电车功率油耗检测装置,其特征是由车下部分和车上部分组成,车下部分包括有下油箱液位传感器、车下数据处理单元、车下数据无线发送单元,所述的下油箱液位传感器位于下油箱内,其信号输出线与车下数据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入接口电连接;所述车上部分包括有三个发电机组电量参数采集模块、车上数据处理单元、车上数据无线接收单元,所述的三个发电机组电量参数采集模块通过485总线与车上数据处理单元的485接口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利用单片机技术结合液位传感器、三相电量参数检测模块与无线射频技术实现对列车发电车的燃油检测与发电机组的功率、总电量测量,得出功率油耗比;利用下油箱液位传感器实现对下油箱的液位采样,车下数据处理单元对采样电阻上的电压进行AD转换,从而得出采样数据,再使用车下数据无线发送单元将采样数据发送到车上主系统,从而实现液位采样;使用三个发电机组电量参数采集模块实现对三个发电机组的总电量与功率采集,以485总线方式实现与车上数据处理单元的通信;并通过计算得出某一段时间的功率油耗比;本实用新型可定期对发电车的下油箱进行液位检测采样,实时监控发电机组的运行状况,计算单位发电量与油耗比例关系,并对数据进行永久保存,便于数据查询与数据分析,为对发电机组的故障分析与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为铁路燃油消耗管理提供科学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铁路发电车功率油耗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给出的例子。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铁路发电车功率油耗检测装置,其由车下部分和车上部分组成,车下部分包括有下油箱液位传感器1、车下数据处理单元CPU1、车下数据无线发送单元2,所述的下油箱液位传感器1位于下油箱3内,其信号输出线D1与车下数据处理单元CPU1的信号输入接口J1电连接;车上部分包括有三个发电机组电量参数采集模块C1、C2、C3,车上数据处理单元CPU2、车上数据无线接收单元4,三个发电机组电量参数采集模块C1、C2、C3通过485总线RS-845与车上数据处理单元的485接口J2电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车上数据处理单元CPU2具有液晶显示屏DISPLAY。车上数据处理单元还具有与计算机通信的具有数据接口,该数据接口采用标准的USB接口,便于本装置与计算机的数据转移。
本实用新型采集的所有数据存储在大容量的EEPROM中。
本实施例中,下油箱液位传感器选用BPS2008R液位变送器,发电机组电量参数采集模块选用EDA9033E三相电参数采集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99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