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检车构架吊梁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29907.3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13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楚永萍;唐永明;周睿;刘满华;王日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5/08 | 分类号: | B61D15/08;B61K9/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牛莉莉 |
地址: | 21003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检车 构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检车构架吊梁,属于轨检车辆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轨检车转向架与常规转向架的不同之处是在转向架上安装了用于检查轨道状况的轨检设备。之前大部分轨检设备都是安装在轴箱下面,且安装设备的轨检吊梁质量较大,这样无意中就加大簧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辆的运行性能;由于安装设备的轨检吊梁安装在轴箱下面,振动冲击加速度非常大,设备检测到的数据存在很大误差,对车辆运营安全性有一定的隐患;另外轨检吊梁与轴箱的连接节点比较多,不便于后期的维修。目前,轨检设备的安装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簧下质量、其测量精度高且便于维修的轨检车构架吊梁。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轨检车构架吊梁,组成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外围板、内围板、一系垂向减震器座、一系弹簧安装座、筒组成,所述的外围板、内围板两侧边分别与上盖板、下盖板固定,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一系垂向减震器座、筒组成位于上、下盖板之间,所述的一系弹簧安装座位于筒组成内,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矩形固定板、轨检设备安装座,所述上盖板靠近一系垂向减震器座的一端具有一弯折,使上盖板呈“L”形,所述固定板与上盖板弯折的内表面、下盖板侧面焊接固定,轨检设备安装座与固定板的外侧面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改变了轨检设备的安装位置,将轨检设备安装座固定在构架上使其成为构架的一部分,具体位置是在二位构架二位端部两个弹簧筒以外部分增加弯梁用于悬吊轨检设备,减少了簧下质量,便于维修,尽可能的减少了振动冲击、加速度对轨检设备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轨检设备的检测精度;本轨检车构架吊梁集轨检设备安装座、一系垂向减震器座以及一系弹簧安装座于一身,结构简单,具有模块化结构,适于安装在地铁车辆以及动车组车辆上;通过对此种结构进行强度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证明了此结构完全满足实际强度要求,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结构,将此结构运用于现实的轨检车辆中,经过试验和运用证明,结构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轨检车构架吊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轨检车构架吊梁上下翻转180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轨检车构架吊梁去掉下盖板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给出的例子。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轨检车构架吊梁,组成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2、外围板3、内围板4、一系垂向减震器座5、一系弹簧安装座7、筒组成6,外围板3、内围板4两侧边分别与上盖板1、下盖板2固定,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一系垂向减震器座5、筒组成6位于上、下盖板1、2之间,一系弹簧安装座7位于筒组成6内,其特还具有矩形固定板8、轨检设备安装座9,上盖板1靠近一系垂向减震器座5的一端具有一弯折11,使上盖板1呈“L”形,固定板8与上盖板1弯折11的内表面、下盖板2侧面焊接固定,轨检设备安装座9与固定板8的外侧面固定连接。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轨检车构架吊梁具有足够的强度,如图1、图2、图3所示,上盖板1和其弯折11为整体式结构,固定板8内侧面与上盖板1弯折11的内表面之间焊接有补强筋板10,该处的焊接工艺也比较严格以提高焊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轨检车构架吊梁安装过程如下:先将上盖板在组装胎上定位;将一系弹簧安装座在上盖板上定位点焊;将组焊好的筒组成放入组装胎定位点焊;将下盖板放入组装胎点焊;取下工件完成一系弹簧安装座与上盖板焊缝,在变位器上完成筒组成与上下盖板的焊缝。将工件重新在组装胎上定位,放入一系垂向减震器座找正点焊;将内外围板分别放入组装胎定位点焊;完成外围板与上盖板的焊缝;将补强筋板放入组装胎定位点焊;组装轨检设备安装座,完成点焊;最后取下工件在变位器上完成其余焊缝,焊到点焊地方先打磨掉点焊缝再继续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99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送带辅助装置
- 下一篇:避震前叉油压棒的可防变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