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避震前叉油压棒的可防变形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6863.9 | 申请日: | 200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14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黄士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申劦金属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5/08 | 分类号: | B62K2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洁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化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叉 油压 变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一种自行车的避震前叉,特别是指一种防止避震前叉内的油压棒因受力产生应变的避震前叉油压棒的可防变形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自行车的前叉均有各种不同结构的避震设计,除早期的弹簧避震器之外,亦有配合油压设计作为避震缓冲介质的避震前叉结构。
然而,习知以油压设计作为避震缓冲介质的避震前叉结构,因考虑到重量以及适用性的问题,业者会使用一种缸径小于避震前叉内叉脚内径的油压棒,而由于该油压棒的油压缸小于避震前叉的内叉脚内径,因此该油压棒会与避震前叉的内叉脚产生间隙,所以当自行车在骑乘时避震前叉两端会因受力产生应变,而连带使油压棒同样受到作用力的影响发生曲折,进而导致油压棒不同心或油压外泄发生而失去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避震前叉内的油压棒因受力产生应变的避震前叉油压棒的可防变形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避震前叉油压棒的可防变形结构,该油压棒包括一油压缸与一顶杆,系分别与避震前叉的内外叉脚连结,而藉以提供避震前叉的吸震缓冲效果,其特点是,该油压缸与顶杆的套接端缸体上缘系套设有一套环,而使该套环凸出于油压缸外与内叉脚的内管壁相抵。
该套环系恰套合于油压缸的外缘,其上缘处形成有一环挡的上套口,又该套环的外缘边形成出一凸抵与内叉脚的内管壁抵套。
该凸抵为一弧凸面。
该油压缸顶端系形成出有一小段略大于顶杆的轴套与顶杆套合。
该轴套系与套环的上套口相互套合。
该轴套设有一沟槽,供一扣环插扣而将套环扣固定位。
藉此,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油压棒在油压缸上端外缘处套置有一与内叉脚的内管壁相抵套的套环设计,故当避震前叉的内外叉脚在产生受力的横向应力时,可藉由该套环吸收油压棒因与避震前叉间所形成的间隙应力变形。
附图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示、图号,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内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系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与避震前叉组合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4系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与避震前叉组合的局部剖面平视图。
图6系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前叉油压棒的可防变形结构,该油压棒20主要包括一油压缸21与一顶杆22,系分别与避震前叉10的内外叉脚11、12连结,而藉以提供避震前叉10的吸震缓冲效果,其主要改良在于:该油压缸21与顶杆22的套接端缸体上缘系套设有一套环30,而使该套环30凸出于油压缸21外与内叉脚11的内管壁相抵,藉此,以吸收油压棒20与内外叉脚11、12间经由间隙所产生的变形应力。
以下兹就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相信当可由此而对本实用新型有更深入且具体的了解,如下所述:
首请参阅图1、图2,系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与立体分解图,可看出本实用新型主要系在一油压棒20间套置有一套环30,该套环30系恰套合于油压缸21的外缘,其上缘处形成有一环挡31的上套口32,并藉由该环挡31而抵套在油压缸21的顶端部,又该套环30的外缘边可形成出一凸抵33与内叉脚11的内管壁抵套,该凸抵33可为一弧凸面。
有利的是,该油压缸21顶端系形成出有一段略大于顶杆22的轴套210与顶杆22套合,而该套环30上缘处的上套口32系恰可套合在该轴套210上,并由于该轴套210略高于套环30的环挡31,而于该轴套210的凸出处可设有一沟槽2101,供一扣环40插扣而将套环30扣固定位。
而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续请配合再参阅图3~图6,系为本实用新型油压棒20与避震前叉10组合后的示意图,可清楚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油压棒20在油压缸21上端外缘处套置有一与内叉脚11的内管壁相抵套的套环30设计,故当避震前叉10的内外叉脚11、12在因受力产生应变时,可藉由该套环30吸收油压棒20与避震前叉10间所形成的间隙应变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避震前叉油压棒的可防变形结构,在同类产品中实有其极佳的进步实用性,同时遍查国内外关于此类结构的技术数据,文献中亦未发现有相同的构造存在在先。
然而,以上所述,仅系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故凡举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申劦金属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申劦金属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68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