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凉风坐垫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1905.X | 申请日: | 200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94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唐国临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国临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分类号: | B60N2/56;A47C27/00;A47C21/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吉科;李庆波 |
地址: | 518102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凉风 坐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凉风坐垫,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电子凉风坐垫。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必须的交通工具,而车内空调也成为汽车必备的功能了。现在的车内空调都是设计在车内的前部,工作的时候,空调出来的凉风从正面吹向乘客。
但是,在这种设计就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针对驾驶员。驾驶员一般都要长时间的坐在车内,车内空调的凉风从正面吹向驾驶员,但是驾驶员的背部,臀部以及腿部由于与坐垫接触,热量难以散出,造成驾驶员身体的这些部位容易又潮又湿,时间长了还会引起一些疾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得乘坐的人背部凉爽的电子凉风坐垫。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凉风坐垫,其包括坐垫本体以及吸风装置,该坐垫本体为至少两层结构,层与层之间存在空隙,该吸风装置位于该坐垫本体的下端,且与该坐垫本体的内部空隙连通。
本实用新型电子凉风坐垫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该吸风装置是一风泵,将外部的空气吸入坐垫本体内。
本实用新型电子凉风坐垫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该坐垫本体正面包括多个出风口,该出风口的形状,大小以及分布可以按照需要而设置。
本实用新型电子凉风坐垫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该坐垫本体正面还包括多个突起。
本实用新型电子凉风坐垫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其还包括电源,该电源与吸风装置相连,另一端与汽车点烟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电子凉风坐垫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该电源上设置功率调节开关,来控制该吸风装置的工作功率。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子凉风坐垫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凉风坐垫设计简单,设用于各种车型,甚至可以设用于普通的座椅,该电子凉风坐垫可以使得坐在上面的人的背部凉爽,通风透气,除热散湿,对长期保持坐姿的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凉风坐垫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凉风坐垫主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凉风坐垫包括坐垫本体11、吸风装置12及电源13,该坐垫本体11为双层结构,层与层之间存在空隙,该吸风装置12位于该坐垫本体11的下端,且与该坐垫本体11的内部空隙连通。该吸风装置是一风泵。该电源13与吸风装置12相连。
该坐垫本体11进一步包括多个出风口14,该出风口14的形状,大小以及分布可以按照乘坐人而设计。所述的出风口14保证了出风量大,凉爽效果好。该坐垫本体11上还包括多个突起(图未示),这些突起可以使得乘坐人的身体与坐垫的接触面积减小,使得出风口14的出风凉爽效果更好,而且这些突起可以对乘坐人进行坐压时的按摩,减缓疲劳。
工作时,只需要将电源13连接至车内的12V汽车点烟器,该12V汽车点烟器提供工作电压。该电源13驱动该吸风装置12工作,该吸风装置12将车内空调排出的凉气吸入该坐垫本体11内,凉气通过设置在坐垫本体11的出风口14散出,使得乘坐人的背部,臀部等部分凉爽。该吸风装置12设置在该坐垫本体11的下端,车内空调排出的较冷的空气是向下沉的,所以该吸风装置的效果好。如果车内空调的排气方向是向下则效果更好。当然,即使车内空调不工作,该吸风装置12也可以起到通风透气,除热散湿的效果。
该电源13还可以使设置功率调节开关,来控制该吸风装置12的工作功率,调节从坐垫本体11散出的凉气的多少,使得乘坐人享受到最舒服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子凉风坐垫设计简单,设用于各种车型,甚至可以设用于普通的座椅。该电子凉风坐垫可以使得坐在上面的人的背部凉爽,通风透气,除热散湿,对长期保持坐姿的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上述的详细描述仅是示范性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设计出各种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国临,未经唐国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9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