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蓝牙手机及其蓝牙耳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1778.3 | 申请日: | 200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40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韩正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5/06 | 分类号: | H04B5/06;H04B5/02;H04R5/03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永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建军 |
地址: | 51806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蓝牙 手机 及其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蓝牙手机及其蓝牙耳机。
背景技术
蓝牙技术是爱立信、IBM等5家公司在1998年联合推出的一项无线网络技术。随后成立的蓝牙技术联盟(SIG)来负责该技术的开发和技术协议的制定,此技术现已提供第四版本的核心规格,并建基于该技术的内在优势:小型发射器、低耗电量、低成本、内置安全功能、耐用性、易用性及点对点网络功能。由于蓝牙传输使用的电力很低,有效范围约为十米,因此,支持蓝牙传输技术的产品,大多属于便携式的电子装置,或是放在电脑附近的设备。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移动通信终端手持机(以下简称手机)已经集成了和蓝牙连接的功能。
蓝牙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蓝牙耳机。蓝牙耳机相对于传统的耳机,主要优势是抛弃了线缆的羁绊,方便使用。但现有的蓝牙耳机使用中也有很多不便:第一,蓝牙耳机需要消耗能量,因电池体积受限而需经常充电,外出旅行必须同时携带耳机充电器;第二,蓝牙耳机体积小,容易遗忘和丢失;第三,蓝牙耳机和手机之间的无线连接需要能量,增加了手机的待机电流,减小了手机待机时间;第四,蓝牙耳机内部集成有供长期待机使用的电池,导致耳机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蓝牙手机及其蓝牙耳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蓝牙耳机,包括蓝牙集成模块、听筒、麦克风、充电电池,所述听筒、麦克风、充电电池分别与蓝牙集成模块相连接,其外部有耳机外壳,所述耳机外壳上有两个金属触点,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接。
其中,所述蓝牙耳机外壳的端部具有手写笔触笔尖。
其中,所述金属触点为充电触点。
一种蓝牙手机,包括手机充电电池,所述手机背部包括两个金属触点,与所述手机充电电池相连接。
其中,所述金属触点为充电触点。
其中,所述手机背部还包括一固定槽,用于固定耳机。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手写笔型蓝牙耳机跟手机组合在一起携带方便,不易丢失;不需要单独的耳机充电器,方便使用且降低了成本;降低手机的待机电流,延长了手机待机时间;耳机无需长时间待机,也无需较大容量的电池,有利于蓝牙耳机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使用耳机时能自动切换语音,使用手写笔时也可以自动激活手写输入,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图1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蓝牙耳机背面、侧面、正面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蓝牙手机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耳机和手机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是:将蓝牙耳机的功能,集成进手机的手写笔中,无需耳机充电器,直接利用手机电池中存储的能量就可以对蓝牙耳机充电,并且可以通过判断耳机和手机的组合状态降低待机电流,还能实现通话时语音在手机和蓝牙耳机之间的自动切换。
手机和耳机都能通过光、电、磁或者机械的方式检测到双方的组合和分离2种状态;并根据不同的状态,在分离时自动建立蓝牙连接,切换语音到耳机上,在组合时自动断开蓝牙连接,切换语音到手机上。通过自动断开蓝牙连接,可以减小手机和耳机的功耗,以减小待机电流。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A、图1B、图1C所示,蓝牙耳机结合了耳机和手写笔的形状,包括接听/挂断键101、开关/指示灯102、触笔尖103、听筒104、充电触点105、麦克风106、充电电池、蓝牙集成模块。听筒104、麦克风106、接听/挂断键101、开关/指示灯102、充电电池分别与蓝牙集成模块连接;充电触点105与耳机内部的充电电池相连接,用于给电池充电并据此检测手机和耳机的组合/分离状态;开关/指示灯102用于开关蓝牙耳机并指示工作状态;触笔尖103则用于手写输入。
如图2所示蓝牙手机结构图,其背部有一个可以固定耳机的耳机固定槽201、一对金属触点202和手机本体203。该金属触点202位于槽内,对应于蓝牙耳机外壳上的金属触点105,用于对蓝牙耳机充电,还可用来检测手机本体与耳机的组合或分离。
图3为本实用新型耳机和手机组合图,其蓝牙耳机固定在手机背部。
本实用新型其工作方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7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