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脚踏鼠标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1278.X | 申请日: | 200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52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东 |
主分类号: | G06F3/033 | 分类号: | G06F3/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脚踏 鼠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脑辅助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脚部控制进行电脑操控的新型鼠标。
【背景技术】
鼠标是最常用的计算机部件,已有的鼠标器由上下壳体、左右按键、左右微动开关。小球、坐标(X与Y轴)滚轮和鼠标控制电路板等组成,左右按键位于上壳体的前方左右部位。当人们用手操作鼠标时,有许多不符合人的正常机体活动功能的姿势与动作,经常且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人体极易产生不适,甚至造成病变。单手操作鼠标时,上半身倾斜,重心偏移,特别是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极易造成脊椎与胸部肋骨发育不正常,脊椎弯曲,肋骨畸形,这方面的医学报道屡见不鲜。另外还有一些使用者或者使用场合中不适合使用常见的手动鼠标进行操作。例如:音乐演奏者在使用电脑显示乐谱的时候,一般演奏的过程都会占用双手,所以无论使用电脑显示还是手动翻页都会影响到正常的演奏。再有就是一些手部有残疾的人在无法正常使用现有的鼠标,所以无法进行电脑使用和操作。鉴于上述的这种情况,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工作之后,发现这个现象一直存在在行业之中,但是始终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脚部控制鼠标操控电脑的新型鼠标,尤其是一种可以利用双脚进行控制的一种操作方便,可以不需占用手部进行电脑操作的新型鼠标。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以下技术内容:一种脚踏鼠标,是在现有的鼠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主要独立的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之一是通过数据线与电脑连接的带有按键的脚踏控制器,另外一部分为鼠标指针控制器,上述的两个部分之间通过数据线连接。
所述的脚踏控制器上设有控制鼠标的多个按键,其中包括至少一个可以自行设定功能的快捷键,两个确认键实现鼠标的左右按键功能,一个滚轮用于翻动互联网页面,和一个功能切换键。
所述的功能切换键采用分别具有至少两个停留位置,在上述的每一个位置可以设定上述的多个按键具备不同的功能。
所述的按键中还包括一个单击确认键实现鼠标双击确认的功能。
所述的功能切换按键可以将快捷键和两个确认键的功能设定为自定义的快捷键。
所述的鼠标指针控制器包括设置在外壳中的光学感应器、光学透镜、发光二极管,另外在鼠标的外壳上还设置由用于连接数据线的接线端子。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脚踏鼠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鼠标指针控制器的外壳形状类似于鞋形且固定有弹性固定带。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获得了以下技术优点和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鼠标的控制部分和指针移动部分分别设置在两个部件的结构,实现了人通过使用双脚同时操控鼠标的目的。因为人的脚部动作能力,远远不如手部的动作灵活,所以通过双脚同时控制鼠标,使用者可以更加轻松方便的控制鼠标;另外通过设置推拉式的功能切换键,使得设置在上述的脚踏控制器上的有限的控制按键,通过上述的功能切换键成倍的增加脚踏控制器的控制能力;通过在脚踏控制器上设置一个单击确认键,使得使用者中动作比较慢的人群,例如:老人、小孩等可以不必使用双击的确认的功能,而直接使用该按键对所选择的项目进行确认;通过在指针控制器上设置一个弹性固定带,可以使上述的指针控制器可以方便的固定在脚部,用以实现控制屏幕上的指针移动。总之,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分体式的结构,将鼠标分解成两个部分,通过双脚分别控制鼠标的部分功能,从而弥补脚部灵活程度不足的问题,另外通过设置功能切换键和单击确认键来进一步的提供脚踏鼠标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脚踏控制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脚踏控制器另外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指针控制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与图3相反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方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东,未经李文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2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