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平板显示器自动背光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0843.0 | 申请日: | 200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95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李鸿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康力电子有限公司李鸿安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F1/133;H05B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001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 显示器 自动 背光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控制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平板平板显示器自动背光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平板显示器(比如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显示器和等离子显示器等)的背光控制一般是通过菜单里的背光控制功能选项来手动控制,如此操作,显得比较麻烦,而且一般用户不知道什么样程度的背光是合理的、恰当的,而且用户一般是感觉到眼睛疲劳的时候才会有意识的去手动调节背光亮度。如长期使用习惯了高亮度时,会使整机温度升高、可靠性下降,显示屏使用寿命缩短,还浪费能源,同时对人的眼睛有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自动感应外部亮度强弱,从而自动调节显示屏的发光亮度的一种平板显示器自动背光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平板显示器自动背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包括一测光模块,包括导光镜、光传感器和亮度信号处理电路,导光镜安装于显示器外壳,光传感器设于与导光镜内侧的相对应处,光传感器与亮度信号处理电路联接,亮度信号处理电路将亮度信号处理后传送至数据处理器的输入端;一数据处理器,设有输入端与亮度信号处理电路联接并接收亮度信号,设有输出端与背光驱动模块联接并将经生成的输出信号传送至背光驱动模块;一背光驱动模块,与数据处理器联接并将接收数据处理器的输出信号,将驱动放大后生成的控制信号传送至显示屏背光逆变控制器的控制端;一电源模块,与测光模块、数据处理器、背光驱动模块联接并将电源传送到各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解决方案为:所述的测光模块设有用于对光信号进行补偿和调节的亮度调整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解决方案为:所述的测光模块设有电源滤波元件,所述的电源滤波元件并联于测光模块与电源模块的联接线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解决方案为:所述测光模块与数据处理器的联接线设有抗干扰元件和保护元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自动控制显示屏的亮度,增加观看者眼睛的舒适度,便于长期监控;降低整机温度、提高整机可靠性;提高液晶屏使用寿命;节约功效,省电节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方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测光模块的一种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背光驱动模块的一种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一种具体实施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平板显示器自动背光控制装置,包括测光模块1(测光模块1包括导光镜11、光传感器12和亮度信号处理电路13,导光镜11安装于显示器外壳,光传感器12设于与导光镜11内侧的相对应处,光传感器12与亮度信号处理电路13联接,亮度信号处理电路13将亮度信号处理后传送至数据处理器2的输入端)、数据处理器2(设有输入端与亮度信号处理电路联接并接收亮度信号,设有输出端与背光驱动模块3联接并将经生成的输出信号传送至背光驱动模块3)、背光驱动模块3(与数据处理器2联接并将接收数据处理器2的输出信号,将驱动放大后生成的控制信号传送至显示屏背光逆变控制器的控制端6,控制端6的信号为电压信号)、电源模块4(与测光模块1、数据处理器2、背光驱动模块3联接并将电源传送到各模块)。为便于实施时,能对检测到的亮度信号进行补偿,可以在测光模块上增设用于对光信号进行补偿和调节的亮度调整元件(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电阻RK10)。测光模块1为减少电源的干扰,设有电源滤波元件(图1中未示出),电源滤波元件并联于测光模块与电源模块的联接线路。测光模块中的亮度信号处理电路的信号传送至数据处理器时会有干扰,可在其联接线上设置抗干扰元件、保护元件(如图1中所示的5,具体实施时如图2中所示的电阻RK08、RK09和电容CK03、CK04)。其中数据处理器2的作用在于对测光模块的亮度信号进行处理,并生成输出信号送至背光驱动模块(该数据处理器可采用常见带有数据处理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在此不做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康力电子有限公司李鸿安,未经惠州市康力电子有限公司李鸿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08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层螺旋挤出机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车载行李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