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0366.8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09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陆军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23/06 | 分类号: | F25D23/06;F16L59/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518053***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绝热 电冰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冰箱,特别涉及一种真空绝热电冰箱。
【背景技术】
电冰箱可提供低温环境,让食物冰冻保质或是冷冻保鲜。电冰箱的低温效果离不开绝热层的使用。
目前,电冰箱绝热层的种类很多,例如:泡沫型绝热电冰箱,这种电冰箱绝热层的隔热效果差,造成电冰箱耗电量巨大;同时采用发泡技术制作冰箱隔热层,它的制作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很容易出现不合格品,而且体积较大、寿命有限(一般7年左右),采用的发泡剂为氟利昂,不环保。
还有一类是真空绝热型电冰箱,这种电冰箱的绝热材料层(如图1所示)是具有由纤维材料层积体构成的芯材(31)、覆盖芯材(31)的由多层构成的外包材、和在外包材的内部具备的吸附材料的真空绝热材料(30),在绝热箱体的外板(11)和内板(12)之间贴附在外板(11)或者内板(12)的一方上,和在外板(11)和内板(12)之间具备的发泡聚氨酯一起形成绝热部的电冰箱中,这种电冰箱的隔热效果略有改善,但是体积仍然太大,耗电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电冰箱绝热材料厚度太大、绝热效果差以及电冰箱的耗电量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减小绝热层的厚度、增强绝热效果、节能的真空绝热电冰箱。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真空绝热电冰箱,包括可阻碍热量交换的绝热层,所述绝热层为真空绝热片,所述真空绝热片包括两相对的金属板及夹持在所述金属板之间的支撑球;所述两金属板的边缘密封以便在所述真空绝热片内部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密闭空间抽成真空。
本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支撑球为陶瓷球。
本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支撑球的直径为2-3毫米且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金属板为镍铬不锈钢板。
本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两金属板的边缘彼此焊接。
本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两金属板中的一个上设有抽真空孔,所述抽真空孔通过真空钎焊密封。
本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两金属板中的一个的表面进行抛光或镀铝。
本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的真空绝热片设置于电冰箱的箱体内、箱门内或是隔栏内。
本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电冰箱采用圆柱体。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的有益效果是:
首先,采用本实用新型电冰箱,可增强绝热效果,可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可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可降低冰箱的故障发生率;
其次,采用本实用新型电冰箱,可增大冰箱的有效容积,而且还很环保(没有发泡剂);
最后,本实用新型的真空绝热片,由于其真空腔没有孔穴或微粒等的阻碍抽空的物质,所以更容易抽真空,真空效果好;同时,绝热片的厚度比较薄,可以很轻松地让它弯曲,隔热效果不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绝热材料层;
图2为本实用新型真空绝热电冰箱的绝热层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电冰箱的绝热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绝热电冰箱,包括可阻碍热量交换的绝热层,该绝热层为真空绝热片100,该真空绝热片100包括两相对的金属板即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及夹持在该金属板之间的支撑球3,该金属板为镍铬不锈钢(cr18Ni9Ti)板材,这种板材能耐大气、水、强氧化性酸、有机酸、30%以下的碱液及氯氧化物,不耐非氧化性酸(硫酸、盐酸),;该支撑球3为直径是2-3毫米且均匀分布的陶瓷球;该两金属板的边缘密封以便在该真空绝热片内部形成密闭空间;该两金属板的边缘彼此焊接,在两金属板中的一个上设有抽真空孔4,该抽真空孔4通过真空钎焊密封,该密闭空间抽成真空;该两金属板中的一个的表面进行抛光或镀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03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